“你看他俩,结婚时都没扯过手哩。”
“拉着手跟年轻人一样。”
两位妇女在路口修车摊旁谈论着正过马路的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妻,他们都是附近城中村的居民。
这里是十字路口,人行道对面的信号灯上的绿色小人儿不停地闪烁。妇女正搀扶着患脑梗的丈夫过红绿灯。丈夫行走不便,目光显得呆滞,似乎不能说话,嘴角向右歪斜,口水断断续续地从嘴角流下来。妻子用左手搀扶着他的右臂,右手拿起毛巾不停地替丈夫擦拭着口水。
听到刚才的对话,丈夫的眼睛眯了一下,笑了,他把脚步放缓,嘴角一咧,口水流得更厉害了。
“年轻时候也没少吵嘴,那时候还觉得自己有本事,啥都不要人管,还嫌人家窝囊,这时候咋不嫌弃了,成了你的拐棍了,离不开了!”修车摊旁的老年妇女絮絮地说,另一位手上缠着毛巾的妇女手中拿着择好的豆角。
丈夫依旧是笑,他的手紧攥着妻子的衣角,像是担心把他丢开。
这样的一幕在这座小县城的街道上天天上演,妻子搀扶着丈夫行走在人行道的绿荫里。
迎宾大道与将军路交叉口东侧,秋天的阳光照耀着梧桐树。这是小县城行道树的主要树种,这种树学名悬铃木,浓荫中悬挂的果球有单个两个和三个的,分别称为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俗称英桐美桐和法桐。迎宾大道是东西向的,两侧的梧桐树龄不长,树荫却很大,由于过境的外地车辆绕行了城外环城公路,这条宽阔的道路上没有大货车通行,过往的车辆也不是太多。路南是尚未开发的土地,这里是规划中的城市森林公园。
太阳已经偏西,一老一少的身影在阳光里由西向东缓缓移动。老人有六十多岁,年轻的有二十多岁。听路人讲,年轻人因脑外伤丧失了语言功能,肢体功能也有部分失去,大概是小脑损伤,走路趔趔趄趄。老者是他的父亲。在这条路上,儿子被父亲搀扶了五年,父亲用他的余生带着儿子重新学步,左脚——右脚,左脚——右脚……他们的前方,是那座夕照中的女娲补天像。
长平路与箕城路分别是小城东西和南北方向的主干道,也是用汉朝和隋朝的古地名来命名的。两条主干道的交叉位置是女娲广场,这里是小城最繁华的地带,车流人流交织在一起。一位七十多岁的盲人手持竹杖在车流中缓行。前方提示是红灯,汽车的引擎声和附近商场的音响干扰了他的听力。
“交警!交警哩?”走在车流中的盲人大声喊起来。
此时正是交警异地执勤,外地的交警没有注意到这位特殊的行人。盲人经常在小城交警的搀扶下过路口,可是今天这里的交警不是本地人,城市的喧嚣也淹没了他嘶哑的声音。
他站在那里,竹杖不时触到汽车的轮胎,他慢慢地移动着。车流突然减缓了流动的速度,每一辆汽车都在回避着他,他终于走到了路中间,他的竹杖向前触探着。这时,一名交警看到了他,赶忙上前搀扶,一名身着校服的高中女生也赶快扯起盲人的竹杖……
夫妻间的搀扶,没有曾经的海誓山盟,只有手心里攥着的互不舍弃;父子间的搀扶,没有虚幻的光宗耀祖,只有眼前的健康平安;路人间的搀扶,没有离奇的犹豫猜疑,只有心底里的善良真诚。
因为我是你的拐杖。
(高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