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作为一种可以用作燃料或工业原料的矿物,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丰厚的礼品。煤的发现和利用相当久远,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人发现了煤并当作燃料利用。蜂窝煤,俗称煤球,在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然而,蜂窝煤真正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了打蜂窝煤的专业工具后,专业制蜂窝煤的匠人也应运而生。但这个行当只兴盛了三四十年就开始变得萧条,因为,随着电制品和液化气的普及,蜂窝煤因为成本高,而且不节能环保,逐渐被人们所“冷落”。目前,蜂窝煤的市场主要在农村,所以,蜂窝煤匠的身影也越来越难见到了。
半路出家打蜂窝煤
前不久,记者应邀在沈丘北部的农村参加一场婚礼,热闹隆重的婚礼并没有引起记者的注意,反而是办喜事的露天锅台吸引住了记者。那是一个用铁皮油桶改制的炉灶,一排能同时摆放9块蜂窝煤,一边是一个大型的鼓风机在不停地吹风。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场面,记者结识了专业的蜂窝煤匠,他叫张同富,今年62岁了,长得高大强壮,在商(丘)临(泉)公路沈丘段开了一个蜂窝煤厂。
张同富说,他是半路出家打煤球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自己长得高大,力气也多,在生产队干活之余,便靠一把锛镢走村串户做劈柴营生。1968年经人介绍,到县煤炭公司的煤球厂学徒,此后便留在煤球厂当工人。张同富说,打蜂窝煤看似简单,觉得只要有力气就行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其实不然,打蜂窝煤的学问大着呢!都说人生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但这三样哪一样都比不上打蜂窝煤辛苦,一个人一天要打500块蜂窝煤,付出的是多大强度的体力?年轻有力量的青壮年如果一天打出了800块蜂窝煤,那第二天俩胳膊肯定肿的没法干活。
张同富说,打蜂窝煤无非就是堆、盖、和、打、摆、晒这几个环节。首先是堆煤,将筛过的细煤与黏土按比例掺好,堆成一个小山状,再用铁锨从山尖到中部挖出个坑来浇水,把煤堆洇好,这是第一步。大约半个小时,煤洇好后,用铁锨来回翻。第二步是把煤泥掺和均匀。煤泥太湿打不成煤球,要继续掺干土和煤灰,太干了也不行,要加水再调和成干湿均匀的煤泥坨。把蜂窝煤机按压在煤泥坨上,按实后取出。在平整的场地上把蜂窝煤按压出来,这样一块蜂窝煤就制作好了。接下来就是码放好半干的蜂窝煤,然后再晾晒。这几个环节看起来很平常,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尤其是选土与和煤最关键,关系到蜂窝煤的质量。黏土掺多了,煤球不起火,煤末掺多了,煤球易碎,而且烧出来的煤球还炼渣。
机械化作业替代手工
张同富说,现在的蜂窝煤比过去的制作讲究了很多,技术含量也更新了。现在的用户不仅讲究的是环保,更讲究的是不冒烟。因为蜂窝煤的主要用途是家庭生火、取暖,用无烟煤制成的蜂窝煤,原料一般都是选用无烟原煤、碳化锯木屑、石灰、黏土泥、木炭粉等混合物基料和由硝酸盐、高锰酸钾等组成的易燃助燃剂所组成。一般的蜂窝煤有直径6公分和10公分两种,6公分的中间有5个眼,10公分的中间有9个眼。大多数用户用的是10公分的易燃蜂窝煤,其着火快、蓝色火苗高达20厘米以上,燃烧时间长达1小时,无烟无味,燃烧完全,根本没有炼渣现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蜂窝煤在城乡非常红火,因此,制蜂窝煤的匠人比比皆是,城乡之间的公路两边都能看到制蜂窝煤的。有专业的蜂窝煤贩子拉着架子车到蜂窝煤场去批发,然后再拉着蜂窝煤走村串户地去叫卖,那时候,一辆架子车的蜂窝煤卖完,一天下来能挣上百元,生意的红火程度可想而知。到后来,随着蜂窝煤机的出现,手工打的蜂窝煤远远赶不上机器制的蜂窝煤质量高。手工打的质量轻,机器打的蜂窝煤质量重、瓷实,而且耐燃烧。
张同富说,在煤球机投放市场后,他率先购买了带有传动带的蜂窝煤机,后来又买了烘干机,蜂窝煤从掺和土一直到烘干,整个过程只用几十分钟的时间,省时、省力,而且还省工。然而好景不长,蜂窝煤机用了几年之后,县城的人都用液化气,小区里很少有人用蜂窝煤做饭了。而最近几年,液化气在乡村也很畅销,现在一个月打的蜂窝煤能用半年时间卖完就不错了,与九十年代蜂窝煤机盛行的时候,当天打多少就能卖多少的景象比起来真的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