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最穷莫过手艺人,像锔碗锔盆,磨剪子磨刀,剃头削脚者,从古至今很少有靠手艺富起来的。可尽管如此,手艺却一直是穷人的出路和饭碗,作为家长,也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学门手艺,并不是指望其发财致富,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待自己两眼一闭之时,不至于挂念得合不上眼。说白了,手艺就是一个饭碗,学会了手艺,就等于端住了饭碗,有了保持生命持续下去的基本保证,活得踏实,无论是灾年还是战乱,拿着家伙什逃难,不至于要饭。
手艺人也叫百工,“百”是一个虚数,意指各行各业。学界对传统手艺人分三类,一是民间杂耍艺人,二是各种工艺品的制作者,三是制作修补生产生活用品的手艺人。有时候一种行当也分几种,比如对付烂锅裂盆,就分焗、补、钉、糊几种,无论是哪一种,都属技术活之列。
常言说,“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天荒三年,饿不死手艺人”,“编席窝篓,养活几口”……话虽这么说,可历朝历代,从古至今,很少有靠手艺富起来的。我的家乡因为是一个古镇,由于历史悠久,各种各业应有尽有,什么打绳的、打袜子的、弹花的、编筐窝篓的,裁缝、扎彩匠,漆匠、石匠、铁匠、剃头匠、泥水匠、木匠、银匠……全有,虽称不上百工之乡,但在自然经济时期,也能自给自足。光我的四邻中,就有皮匠多户,屠夫多户,制腊匠多户,各种异味终日弥漫在空气里,谁家有亲戚来串门,人还没走到地方,手就捂在了鼻子上。除了这几户爱放臭味的人家,四邻中还有剃头匠和算卦、吹喇叭的,如果写小说也算是技艺,我们家也是地道的匠人之家。也就是说,镇上几乎达到了无匠不成家的地步,原因就是人多地少,不学门手艺,光靠二分薄地,填不饱肚子,可尽管如此,还是挡不住日子的捉襟见肘。记得小时候,父亲一年才挣四百多块钱的稿费,没有买菜钱,白面又不够吃,万般无奈,母亲只能用“秋”补给,在馍馍里、面条里掺上一半多的杂粮,勉勉强强将日子凑合到来年麦收。
父亲去世后,我也算承了父业,当了一名地道的码字匠,从匠人的女儿变成匠人,更加深知手艺人的甘苦。日夜不敢停歇地写,一个月的稿费才二千元左右。二千块钱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能买什么呢?如果不是父亲生前留下的薄产,我可能还要回到一年四季吃不起菜的时代。不想就在我黯然之时,在网上看到网络作家收入排行榜:最高年收入竟达五千万!吓得我目瞪口呆,这才知道,手艺也并非只有穷技,富技也是有的,只是我没有走对路而已!
(孙青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