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沈丘县通过村民入股打工、成立“仲裁庭”等措施,把农村土地流转“转”出了“新花样”,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河南台记者勇生,通讯员郭力铭、迟驰报道。
“儿子儿媳都在上海打工,我在家照顾2个孙子,地里活儿也干不了了,7亩地一年拿6000多块钱,也不少。” 说话的林廷刚是沈丘县北杨集乡林寨村村民,他家里以前种小麦、玉米,一年到头收晒、打药、浇水,功夫费了不少,收益并不高。2009年开始,在村委会的带领下,林寨村406家农户成立了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把全村1316亩地集中起来,购置了收割机、旋耕机、打捆机等机器设备,由合作社统一播种、管理、收割,统一对外购料、销售。
林寨村合作社负责人林峰:“俺村1000多亩地整合后,全部交由合作社管理,我们聘请在家的剩余劳动力进行管理。这样,在家的村民就有了三份收入:土地流转费、分红、加上劳动所得。”
土地流转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还“转”出了村里的农业品牌。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了黑土地有机种植基地,注册了“黑土地”商标,“黑土地三粉”、“黑土地五谷”系列产品,畅销周口黄淮农产品大市场。
李寨村村主任王向阳:“通过土地流转我们生产成本降低了,通过农产品分拣和冷藏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这个‘黑土地’金字招牌商标,把我们的农产品顺利打入了周口黄淮物流大市场,算下来农民肯定是多赚啦。”
为了让土地流转更加的规范,沈丘县还专门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老百姓在土地流转中遇到问题都可以找到这个他们口中的“仲裁庭”去解决。
仲裁庭负责人胡剑训:“沈丘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仲裁庭’聘请了20名业务骨干、2名律师作为专兼职仲裁员,在具体案件处理中,能调解的尽量不去仲裁,为双方当事人化解矛盾,处理案件不收取任何费用。在一些偏远乡镇复杂案件中,仲裁委会设立流动仲裁,到双方当事人所在乡镇开展‘流动仲裁厅’处理案件。”(根据播音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