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我父亲去世四年多了。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今想起父亲,总有一种愧疚,觉得我还没让他享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他就撒手去了,这对于做儿女的,何其悲也!
父亲生于1935年,兄弟两个,爷爷做小生意供父亲读书。大伯呢自然没有文化,但为人豁达大度,这一点比父亲强。在我有关童年的记忆里,大伯很疼爱我。然而父亲脾气不好,和大伯合不来,也跟爷爷奶奶经常吵架。父亲是淮师毕业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分到郸城宜路乡教学,认识了母亲后便随人一起去甘南支边。因为太冷吧,父亲冻烂了右脚的小脚指头,于是跑了回来。回来却未能再去原单位教学。他和母亲辛苦养育了我们姐弟六个,别的没有留下太多。一个农民,在那种一穷二白的年代,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呢?
我记事起,父亲还在我们村里教村小。所谓村小,就是幼儿园加学前,然后去大寺小学上二年级。父亲教村小也没有多久,就被我们家前院邻居叫大牛的顶了位子。
父亲不教学了,自然得下地挣工分。父亲脾气越来越坏,多是跟母亲吵跟母亲打,其实,母亲脾气也不那么好,父亲打骂,她不让,他们打骂的时候,我和妹妹就在一边哭。我那时有多大呢?三岁还是四岁记不住,总之,小时候记忆里父母亲经常吵和打,有时还会同邻居吵。一直到我已经在地委档案局上班了,他们还和我的堂叔一家又骂又打。父母自然是人单力薄,屡屡吃亏。我虽已经长大,但又不能下手帮父母去和堂叔拼命,又加上二弟在学校里偷骑别人的一辆自行车,时逢严打,被判了七年,父亲母亲更是让人看不起。
有一次堂叔一家将我父母打得鼻青脸肿,我听说后,回去找到原生产队会计按辈份叫狼叔的,让他转告堂叔,这一次我不再追究,若还有下次的话,我绝不轻饶他们。也可能是我这最后通牒起了作用,自那以后他们几乎不再生气。那几年我心里很多时候都在责怪父母不能与人和睦相处。那次父母被打后,我也对父母说出狠话,说打死他们我也不会掉一滴眼泪。也许我那句狠话对父母多少起了一点作用,父母从此再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那时,我总以为是父母脾气都太过倔强,受不了别人一点小气,所以常常同人家吵架打架,因为他们这样的“恶名”,也让我最初的一次相亲和之后的恋爱受到影响。是啊,哪个女孩愿意找名声不好的公公婆婆呢。当我同一个叫晓冰的女孩谈恋爱时,当时我认为关系最好的两个朋友,竟然在背后说我父母种种不好。
现在我理解了父母,并为自己曾经一度非常厌恶他们而深深自责。父母亲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抗争,为了自己孩子不受欺负而战斗,如今想来,父母何错之有。
父亲最初受的挫折,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如果继续教学,或许就不会同别人以及同母亲生气。
问题就在于此。
这些年来,积聚在我内心深处的怨恨,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冰释。我知道了自己的很多不该,我想从此对母亲百依百顺,让母亲幸福快乐,以此弥补自己的过错,或许,我这样做,也能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