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是春节。按理说,过了正月初一就过了春节了。不过,在豫东,无论城镇或乡村,过了正月初一,立马还要办理两件事,一是准备过正月十五,二是你来我往走亲戚。在这十多天内,所有亲朋好友都要相互看望一遍,如果不能相互看望,那这亲朋好友也就自然而然降级——不再是第一等级的亲朋好友了。当亲朋好友相互看望完毕,还要隆重地过一个正月十五。这样,今年的“年”才算过完,人们才能安心地投入工作去上班。
咱村怎样隆重过正月十五呢?很多人就问。老村长郑重宣布,举办灯笼会。老村长要求,必须自制灯笼,在商店里购买的灯笼不能参加评奖。一等奖100元,二等奖80元,三等奖60元,优秀奖10元,凡是挑着灯笼来参加灯笼会的孩子没评上一二三等奖的,都能评上优秀奖。于是,孩子们就乐、就笑、就蹦高高。而大人则心生疑问,那么多钱从何而来?老村长笑而不答。
近些年,黄村的农民们腰包鼓了,手头富了,过正月十五都是给孩子们买电灯笼。很多人从大城市打工回来,当然更要给孩子们买电灯笼。于是,自制的灯笼变成了电动式灯笼,土里土气的灯笼变成了高富帅灯笼。这样,农村里正月十五挑灯笼,也就失去了过去挑灯笼的自娱自乐的味道。现在,很多老年人,都很留恋过去的老灯笼,都很怀念过去的挑灯笼。于是,老村长决定,举办灯笼会。
灯笼,我国的灯笼,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尤其在东汉时期蔡伦改进、发明了造纸术以后,因为灯笼是用纱或纸糊成的,我国的灯笼则获得了更迅猛的发展。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都要挂起象征团结、吉祥、丰收、欢乐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氛围。渐渐地,灯笼也成了人民群众喜庆的象征。加之又经过一代又一代灯笼艺人的继承和创新,我国的灯笼则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灯节。黄村不仅在十五晚上“花市灯如昼”,而早在十三晚上就已张灯竞欢了。不过,十三晚上挑灯笼叫“试灯”。虽然是试灯,孩子们谁也不甘心落后,他们早早吃过晚饭,急忙扔下饭碗,挑起灯笼就往外跑。大人们紧紧相随。当孩子们的灯笼烂了、烧了、碰坏了,当灯笼里的蜡烛歪了、流了、燃尽了,紧随其后的大人们便及时进行处置。孩子们蹦啊、跳啊,乐得半夜还不想回家睡觉哩!而十四、十五、十六晚上挑灯笼,那才叫“正灯”——灯节正式挑灯笼,其情势盛极,高潮迭起。
家家门前挂着灯笼,户户树上吊着灯笼,很多人家还点着鞭炮、放着礼花,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有人说,伟大的艺术家在民间。我想,是这样,黄村隐藏很多制作灯笼的艺术家哩!望着满街绚丽的灯笼、流动的灯笼、舞蹈的灯笼、欢乐的灯笼……望着大小不一的灯笼、造型各异的灯笼、精巧别致的灯笼、美不胜收的灯笼……我和许多人一样,忍不住地感动啊忍不住地赞叹!
陡然,井台前边的鳌山亮了!鳌山,高高的鳌山,真像一座高高的灯山。然后人们就上供、烧纸、放炮、磕头,祈求风调雨顺,祈告家和事兴。
灯笼会评奖正式开始。孩子们排着队,挑着灯笼,一个接一个走过评奖台。真逗人啊!孩子们有的郑重,有的严肃,有的俏皮,有的忸怩,有的腼腆,有的羞涩,有的和爸爸手拉手,有的被妈妈推着走……而台下却是汹涌澎湃的羡慕声、赞叹声、鼓励声、欢笑声……
那是宫灯,又名宫廷花灯,是古代宫廷所用的灯笼。其造型多为八角或六角,主要是用细木棍或薄木条做骨架,镶以绫罗或玻璃,并在外面绘上各种图案,下面缀上彩色穗子,显得雍容华贵。
那是纱灯,是用白纸或绢纱、绸缎糊成的灯,多为圆形、圆柱形、菱形,显得美观雅致。
那是走马灯,群众格外喜爱的观赏灯,是用彩纸剪成各种各样的人骑马形象,贴在灯里特制的轮子上,轮子因蜡烛火焰形成的气流而转动,纸人纸马便随着转圈儿,形象逼真而风趣。
那是书法灯,将自己对新年的祈望最直接地写在灯笼上,挑起灯笼,读起祈望,舒畅,幸福,心满意足。很多灯上还写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凤呈祥……
那是剪纸灯。剪纸是中国民间最流行的一种艺术。家家要贴剪纸,不但贴在门上、窗上、柱上,也贴在灯笼上。剪纸以花鸟虫鱼居多:喜鹊登枝、百鸟朝凤、嫦娥奔月、天女散花……
那是美术灯。灯上画有绚丽斑斓的人物、山水、花鸟、龙凤、虫鱼……
快乐的年哟!欢乐的年哟!幸福的年哟!喜庆的年哟!
后来得知,老村长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郑州东新区创办一个计算机公司,发了财,老村长指令他拿出一些钱来,帮助村里举办灯笼会。当然,如果不是老村长要求全村人自制灯笼,那满街绚丽的、流动的、舞蹈的、欢乐的灯笼,保准还是单调的电灯笼。(王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