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也称元月,古人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节”。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它是我国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闹元宵。古今民间百戏百艺争相上街自娱表演,与人同乐。除了阖家团圆、共品元宵、点灯燃焰、竞猜灯谜外,兴高采烈的人们扶老携幼上街,融入欢乐的人流,大闹元宵。一个“闹”字,点出了元宵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
元宵节始于汉,盛于唐宋。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为了纪念当年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诛杀诸吕拥立自己为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也叫“元夕”、“元夜”。据史籍记载,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太初历”(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时,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纪念节日。汉代元宵节已很热闹,这一夜皇城不戒严,谓之“放夜”。隋朝炀帝当权时,元宵庆典更为奢华。《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参与者达三万众,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元宵放灯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以后的事儿。正月十五之所以叫“上元节”,和唐代道教盛行有关。唐宋时期,元宵节盛况空前。为了鼓励人们到御街观灯,当时朝廷规定“凡来观灯者赐酒一杯”。于是观灯者人海如潮,出现了《东京梦华录》所记的“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的盛况。
唐宋时,不少文人墨客曾写诗词记述当时欢庆元宵的盛况。唐代一位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一诗中描写了当时情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香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隋唐以后,宋元明清历代都很重视元宵节,放灯时间各不相同。唐代规定三日,宋代增至五日,明初则延长至十日。唐宋时期灯节有灯谜和其他各种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灯市还有戏曲表演内容。
北宋诗人王安石说“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灯市行》中这样描述:“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中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代诗人何景明在《元夕怀都下之游》中描述道:“忆昨长安元夕来,王侯弦管上楼台,已见炬如千树列,更看灯似百花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的元宵灯会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周口地处中原,三川交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间艺术活动一向非常活跃。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只见沙颍两岸,锣鼓喧天,火树银花,人海如潮。真个是:大街小巷灯彩悬,唢呐锣鼓秧歌欢。龙腾大街群狮舞,竹马大头挑花篮。八音扛箱飞流星,滚挥盘叉九节鞭。旱船肘阁献绝艺,豫曲越调唱得欢。军民同乐闹元宵,欢呼声浪满三川。(姜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