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脱贫攻坚进行时 > 正文

周营镇:“米酒香飘”乡村兴

来源:本站     时间:2021-02-04     点击数:24332
字体大小:【 】  打印 打印 分享到:

  1月31日,暖阳高照。笔者走进周营镇马营村的“王记”米酒加工生产车间,浓郁的酒香味扑鼻而来。宽敞整洁的无尘车间里,10多名身着白大褂工作服、戴着蓝色口罩的工人们忙着在流水生产线上进行蒸煮糯米、加兑酵曲手工拌料、装盒密封、搬运销售订单米酒,红红火火迎新年……一派繁忙景象。

  “来这里务工的‘铁杆工人’,大多都是村上的留守妇女。务工就业形式很灵活,不误农活,也不影响接送孩子上学,平时有空就来,工资计时或者计件,车间里还安排有4名新脱贫的‘光荣户’就业。”车间负责人王留厂告诉记者,时至春节,市场需求量很大,有时一天能加工糯米2000公斤左右,工人月均工资都在2000元以上。

  梁新花是村的脱贫“光荣户”,只要没事,就来酒坊工作。“俺家里的孩子和老人都需要照顾,无法外出打工挣钱。机缘巧合,来到‘王记’米酒加工车间上班,每月收入2000多元。在这里工作挺好的,不仅有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庭,一举两得。”说起手头忙活的工作,梁新花心里乐开了花。

  据介绍,米酒俗称浮子酒。它是用普通的大米,经过上锅蒸煮后,放入适当的酒曲,发酵数小时后酿制而成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产品生态无公害。一般情况下,1斤精选大米,能发酵酿制1.6斤米酒,加工赢利2块多钱。

  王留厂所在的马营村,600余户2600多人,有着150多年的米酒加工的传统习惯。虽说米酒加工在当地响彻一方,但一直没有行成加工规模。这里的庄户人家加工酿制米酒,沿袭的依然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利用一口小炉灶和几个盛装米酒的小盆等简陋厨具。销售时,骑着一辆旧三轮电动车,车后拖着十几盆米酒,沿街串村吆喝叫卖。由于技艺落后,规模小,销售渠道不畅,售量有限,忙活一天也挣不了多少大钱。

  王留厂今年48岁,精明能干,脑子活络,他算是家中酿制米酒的“第三代”传承人了。他曾在西安从事米酒加工20多年,手里慢慢有了积蓄。这几年,“农业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之类的新名词,频频闪现,号子喊的很响,这让王留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于是,他便决定返乡创业,按照品牌化、标准化生产,带动家乡的老少爷们依靠这一传统“老手艺”奔向乡村振兴小康新生活。去年,他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把地处小村公路沿线的一所废弃的武术学校改建成了米酒加工生产车间,产品注册“王记“牌商标,招聘当地10多名工人进厂务工,挂起了“王记米酒”加工厂的大牌子。

  为提高产品质量,他采取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创新加工酿制技艺。对酿制工具、产品包装、销售等一整套工序环节,逐一进行了“革新”。其酿制工具由原来的小锅炉改为自动控温高压锅炉,气压蒸出来的米量大质优。在选料上改普通米为东北名牌糯米,后又对酒曲配方进行了改进,这样加工出来的米酒“白如玉液、清香袭人,口感纯正,夏喝清凉甜润爽口,冬饮生津暖胃,滋补提神”。在拓宽订单产品市场销路方面,他利用“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双轨制销售,产品销往郑州、安徽、南京等地,产品供不应求,深受客户青睐。

  “王老板,今天再预订1000公斤用礼品盒包装的米酒,微信转账预付款,请收下……”说话间,王留厂又接到一位外地老客户的电话。他笑着对记者说:“这是今天上午我接到的第三个预订电话啦!尤其是春节前夕,‘王记’米酒是每家必备的传统年货,米酒销售生意格外好,更是回乡游子和外地亲友都会去品尝这碗浓浓的乡愁。”

  小手艺,大“钱” 景,要让米酒加工产业撑起乡村振兴大梦想。“下一步,俺盘算着继续把米酒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的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助力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动更多的农民兄弟增收致富奔小康。”聊起新年愿景和将来梦想,王留厂倾吐心声,振振有词,信心满满。(谢辛凌)

▌文章为沈丘融媒体中心原创,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我们。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4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