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谢辛凌
“去年,俺靠在小庭院里搞仿生态蜈蚣养殖,满打满算进账超过20万元,真是没想到啊,过上了个暖暖年。”2月11日,在沈丘县周营乡赵寨蜈蚣特种养殖场里,人称“蜈蚣哥”的赵振伟向记者炫耀说。
赵振伟是个“85后”,高中毕业后在外地一家大型蜈蚣养殖基地打工期间,他看到养殖蜈蚣成本低,收益高,便在那里一边帮人打工挣钱,一边悄悄学习蜈蚣养殖技术。技术“偷”到手后,2012年3月,他便返乡办起了沈丘县首家仿生态蜈蚣养殖场。
记者在他家看到,一个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蜈蚣养殖场内,建有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砖砌小垛体,窄窄的垛体间的通道上栽植有绿化苗木,树下种着金银花药材,营造出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据赵振伟介绍,这样的仿生态蜈蚣养殖模式,特别适宜蜈蚣生长。
蜈蚣养殖场办起来后,他把蜈蚣视为宝贝蛋儿,处处谨小慎微。通过半年多的饲养,他收到了第一笔“回头钱”。尝到甜头的赵振伟信心大增,随即扩大了养殖规模。渐渐地,“蜈蚣哥”名声大噪。
然而,“蜈蚣哥”并没有“小富即安”,在靠卖蜈蚣种苗赚“活”钱的同时,又把目光盯在了加工蜈蚣干品药材,赚“死”钱上。
去年年初,他借助电商平台,将蜈蚣“干品”搬到网上销售,玩起了“电商”。到2014年年底,他仅加工销售蜈蚣干品赚“死”钱,盈利就高达9.4万元。
如今,赵振伟的蜈蚣养殖场,年生产、加工销售活体和干品都在100万条以上,产品销往安徽、河北及陕西西安等地的22个药材批发市场。
记者问起“蜈蚣哥”今后有啥打算?他说,他也有一个美丽的梦想:“俺要打造蜈蚣养殖升级版,春节过后注册个‘金龙蜈蚣’商标,成立蜈蚣专业养殖合作社,带动更多的农户同圆增收致富奔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