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子也称弦子书,弦为坠胡,板有脚梆、简板。也有用小金铙的。自明末清初就由渭河一带传入沈丘。解放前从事这项艺术的艺人较多,它的演出场所多是在城乡书馆,茶社或曲艺厅,也有在集镇打地摊的。坠子多是一拉一唱。也有自拉自唱的,是一种说唱并举的艺术,唱腔较为规范,其板式有起腔、落腔、栳腔、大寒韵、小寒韵、垛子句、快板、慢板等。白有韵白、滚子折、引子(诗)、赞白、叙述白等。坠子能唱大部收,也能唱小段。文戏武戏都能演唱是沈丘广大干群非常喜爱的一种艺术。老年坠子演员纪德召演唱的《杜公案》、《左贤传》、《万花楼》,李元刚演唱的《罗通扫北》等戏解放前就很受群众欢迎。
因演唱坠子多是一拉一唱。在分成方面演员与伴奏形成纠分。因此,七十年代大部分坠子演员改唱大鼓或道情。曾一度致使坠子面临即将消亡的困境。由于坠子曲调优美,艺术性较高。欣赏坠子的人较多。八十年代,从事坠子曲艺演员又逐渐增多。如今沈丘境内一批坠子新秀正在茁壮成长。青年坠子演员赵亮演唱的《迥龙传》、王宗芳演唱的《包公剑侠》(又名《大宋奇侠传》)在沈丘深受欢迎,久演不衰,颇有名声。1988年元月沈丘县曲艺大奖赛中,赵亮、王宗芳荣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