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年一天一天地近了,年味儿也一天一天地浓了。
年味儿是从流传在家乡豫东平原上的一首歌谣开启的:“腊八祭灶,年下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件大红袄,老头要顶新毡帽。”腊八是新年到来的前奏曲,也就是从这天开始,年味儿来了,一个系统的隆重的充满着欢乐、祥和、幸福的盛大的过大年活动拉开了序幕。
其实,年味儿不仅是小妮子梦中想要的头花和小小子盼望已久的花鞭炮,也不仅是老太太想穿上早已经缝制好的大花袄和老爷爷头上戴着的黑毡帽,年味儿的内容太丰富了,它还是父亲赶集满载而归的各色年货,是母亲烧锅上的枣山、蒸馍、油炸丸子和喜庆饺子,是窗棂上新剪的窗花,是贴在大门上避邪的门神,是妻子等待丈夫归来的渴望,是游子急切归乡的匆匆脚步,是一家人围绕餐桌时发出的欢声笑语,是小孩子兜里装满的压岁钱……年味儿有着太多太多的切实内容,年味儿凝聚着太重太重的浓浓亲情,年味儿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流淌过来的永不枯竭的最为宝贵的文化源泉!
过年对于中国百姓来说,的确是一个系列的活动,从行动上,要及早做好准备。年货怎么办?都买些什么年货?是要有计划的。除旧迎新,家里要置办些新家具,要添些锅碗瓢盆之类的厨具。身在外乡的人,早已经做好了回家过年的打算,大包小包内装满了一家人的喜庆和一家人的盼望,也装满了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和孝道之心。更为急切的还是小孩子们,急不可待地盼望旧日子一天天过去,新日子一天天地到来,对于年有了望眼欲穿般的渴望……
迎接新年是从腊八开始的。这天,家家户户要熬一锅“腊八粥”。腊八喝粥的习俗起源于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里每逢这一天都要煮粥供佛。这便成了一种信仰,成了人心向善的一种虔诚表现。腊八喝粥的习俗便在民间广泛传承下来。有了这个美丽的传说,腊八喝粥就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成了人们祈福向善的美好愿望。
人们惯常的生活和生存方式是与吃喝分不开的,而吃喝又与“灶”分不开。这就有了人们敬畏的灶王爷。灶王爷是玉皇大帝钦封的司管厨灶的神。灶王爷从年头忙到年尾,三百六十五天从没歇息过。这老爷儿直接管着厨灶,而且还肩负着一项重大使命,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世间凡人,担心灶王老爷儿到玉皇大帝那里胡言乱语打小报告,因此,便为灶王老爷儿供奉上一种特殊的祭品——灶糖。灶王老爷儿吃了灶糖,也算受了贿,到玉皇大帝那儿只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其实,灶王老爷儿就是想打小报告,也张不开嘴了,因为灶糖把它的嘴给粘住了。腊月二十三祭奠灶王爷便成为中国老百姓约定俗成的“法定”日子。
祭灶日不仅要祭奠灶王爷,还是一个除旧迎新的吉祥日子。在这一天,家庭的主人要带领全家人对家中进行一次大扫除,也称为“扫尘”。扫尘先从厨房开始,橱柜、锅台、墙壁等角角落落都要清洗到,从厨房再到正房、卧室、厢房和院子里外等地方,都要清洗打扫干净,任何角落都不能留下污垢。若哪儿不打扫干净,玷污了来巡视的灶王爷可了不得。
其实,扫尘扫除的不仅是垃圾和肮脏,还是臆想中的那种晦气,是心底的那份疲惫和焦虑。所有的烦躁和烦恼,通过除旧迎新,得到了释放,心情也得到了安宁,辛勤中收获了惊喜。
“二十三扫屋子,二十五炸丸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剃惊喜,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打壶酒”,繁忙和欣喜中就迎来了除夕夜。
除夕夜是旧年最后的一个晚上,也是一年中最为神圣的一个夜晚。晚饭之前,家庭的主人已经祭拜过祖先,为已故的亲人送去了过年的冥币和祭品,以保证亲人能和家人分享新年的幸福和愉快。掌灯的时候,点燃了火红的蜡烛和香,做好了一桌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起,品尝着母亲特意准备的美味佳肴,喝着父亲温热的米酒,满屋子欢声笑语,满屋子喜庆吉祥。这顿晚宴是一年中吃的时间最长的一顿,也是一年中吃的最有滋味的一顿。亲情、祝福、希望、平安、和睦、安详等都融化进这顿年夜饭中,也萦绕在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头!
年夜饭并非除夕夜的终结,接下来是通宵达旦的“守岁”。守岁是家中男儿神圣的职责,是对父母高堂表达的孝道和尊重。守岁守的是孝,守的是财,守的是福,守的是吉祥如意,守的是来年的风调雨顺和一家人的平平安安!
除了年夜饭和守岁,除夕的夜晚还有一些细枝末节值得记忆。记得小的时候,每逢除夕,母亲就告诫我,不要掀翻了桌椅打破了水盆大声吵闹,以免得罪了来家里做客的“福神”;还有,一定要在除夕的晚上烧盆热水洗脚,“年三十晚上洗洗脚,打的粮食没地儿搁”,是说除夕夜洗脚能带来好运,洗脚水泼到院子里,兆个丰收年,粮食多得没地方存放;还有,吃过年夜饭,锅里要添上水,加上篦子,把蒸馍和做熟的菜码到碗里放到篦子上,第二天一大早放到锅灶上馏热吃,这是因为,大年初一是不能动刀切菜的,一旦动了刀,就把“福”吓跑了;还有,从大年初一始,是不能朝外边扔垃圾的,若是把垃圾扔掉,就把财和福扔掉了,垃圾要放在门后头,直到过了“破五”才能扔出去;再有,从初一到初五这几天是不能喝“糊涂”的,以免喝了糊涂迷了心眼儿……这些老规矩看似荒诞无稽,但是,却彰显出老祖宗们追求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终于盼来了大年初一,朦胧中被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唤醒,匆忙地起床,穿上早已经准备好的新衣裳和新鞋子。天还朦胧着,夜色留恋着旧年的风尘还没有完全褪尽,但是,最耐不住的是淘气的半大孩子,早已经满村子满大街地跑遍了,在刚刚燃尽的炮纸中捡拾着挼捻的鞭炮……
忙碌的还是大人,早早地吃过新年的第一顿饭,留守一人在家,迎接着来贺岁的街坊邻居,其余便兵分几路,到叔伯大娘家、高邻亲朋家去拜年。
“啊哈!大大爷,给您拜年了——您的压岁钱包封好了没有?”
“四婶子,您老人家这一年身板儿还硬朗吧!”
“二大娘,您坐好,侄儿得给您磕个响头!”
……
拜年,传承的是一种孝道,体现的是一种亲情,释放的是一种温暖。这一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喜悦,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注满了温情和宽容。平日不常见面的像久别的亲人一样惊喜地拉着对方的手嘘长问短;往常有些过节的也尽释前嫌脸上堆满了笑容相互大度地问声好。庄稼人拜的是来年地里长出好年景,经商人拜的是生意兴隆发大财,干事的人拜的是同事和睦积极进步高升一级。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姑、舅……一直拜到正月十五吃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春节的压轴戏,也是老百姓的狂欢节!这一天,民间花会活动粉墨登场,舞狮子、耍龙灯、扭秧歌、跑竹马、撑旱船、踩高跷等把大街小巷闹翻了天。耍花灯、放烟火、猜灯谜、吃元宵,成为元宵节的主题。人们用这种特殊的形式送别年的过去,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时代发展了,百姓生活富裕幸福安康了。不知从哪一年起,似乎对年的到来不那么热切期盼了。“过年没意思”,“现在吃得好喝得好每天都和过年一样”,尽管这些嘴边的话说也说了,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谁也不愿把自己留到年前头去。其实,过年过的是人气,过的是祥和,过的是一家人的团圆,过的是安康幸福,传承的是老祖先们开创的历史民族文化。有了这些,过年才成为世世代代中国老百姓亘古不变的盛大节日!
(钱良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