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许多美食、美味,可我独爱手擀面。
小的时候,家境甚是贫寒,每天仅仅能填饱肚子而已。当时家乡流传一句俗语:“早上揦(la)、上午揦,一顿不揦红薯茶”说的是每天的饭基本上都是以吃红薯为,能吃上一顿面条已经算是改善生活了。在我记事时,家父在外做临时工,每月能挣上十几元钱,在那个时候家里条件也算好一些,每星期能吃上两顿面条。那时候的面条以豆面为主,里面搀杂些小麦面,都是手擀而成。因为条件不宽裕,面条常常不够多,下到锅里稀稀的,为了尽量稠一些,能让家人吃饱,就会在锅内再撒些面粉,我们常说是稀饭锅里下面条。尽管如此,我们几个孩子还是吃的不亦乐乎,要是在面条碗里再放点辣椒,那就更美了!我家我最小,上面是几个姐姐,母亲当然最疼我。每次盛饭时,都是给我多捞些面条,闹得几个姐姐还提我的意见。
日子就这样在盼着吃面条中一天天过去了。苦日子也就那么几年,实行土地承包制后,粮食多了,吃上一顿好面条已不再是一种奢望。小麦面做的面条不同于豆面做的面条,母亲做的手工面又长又劲道,不管是汤面,还是捞面,都是我生活中最美的的食品。后来,有了轧面条的机子,很多家庭都不再手擀了。可我母亲还是坚持手擀,理由就一个:孩子们喜欢吃。
1989年,我考上了大学,到省城里生活。学校食堂的主食以米、馒头为主,偶有面条供应,但绝无手擀面。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学校里找不到吃饭的感觉。越是没有感觉,就更加想念母亲做的手擀面了。每每放假回到家中时,当母亲问及想吃什么时,我都不加思考的说手擀面。母亲做的手擀面,也许很普通,但那软滑劲道的面条里满含着抚育子女的情,无边的爱!
时光荏苒,我参加了工作,也结婚生子了。母亲已不再年轻,腰身不再挺拔,已无力再做手擀面。然而我是幸运的,妻子从我母亲那学会了做各种面食,尤其是手擀面更是顶呱呱。真是命运多舛,当人们认为法治是这个社会最大的伪命题时,我却不小心选择了法律职业,生活的、工作的、社会的压力把人压得喘不出气来,时时会郁闷,常常有烦恼。说来笑话,面对诸多的矛盾与繁杂的工作,妻子做的手擀面成了我工作、生活中的调节剂。高兴时,一碗捞面能吃出生活的兴致;烦恼时,一碗面叶也能抚平受伤的心。也许外面非常繁华,也许生活充满艰辛,但是只有家才是温馨的港湾。我们常常感叹命运的不济,我们付出了,也许收获甚是可怜;我们努力了,也许结果没有随愿;我们曾想伟大,但终局还是平凡。一切都是那样的浮躁,成功的、失败的,幸福的、烦恼的,富有的、贫穷的,得意的、失意的,最终都会烟消云散,趋于平静。我庆幸,我每天能吃上一碗妻子做的手擀面。
过得好快,谈笑间,我已四十又余,女儿也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记得送女儿上学走时,妻子是千叮咛、万嘱咐,弄得女儿潸然泪下。我也告诉女儿,她是出笼的鸟儿,希望她好好学习,天高任鸟飞。女儿说,她会想我们的,有一天,她会回来给我们做我们都爱吃的手擀面。
唉!手擀面,真是我一生的情结。(邵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