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长者助手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艺术 > 正文

在善与恶之间

来源:周口晚报     时间:2015-01-12     点击数:867
字体大小:【 】  打印 打印 分享到:

    《三字经》开篇首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说人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影响、习惯的浸染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思想行为来。那么既然人性都是善的,怎么还会有不良的环境影响,起因在哪里?好像还有一种“性恶说”,是说人性本都是恶的,也许不全是恶,只不过是自私而已。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而每个人都要“分得一杯羹”,不只一杯,有人想要一盆、一桶,甚至整片大海,怎么才能得到,只有斗争,贪欲不止,也就争斗不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浑圆本善的真性消解隐退,而代之以自私贪婪的狰狞面目。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自由的,可能向善,可能为恶,也可以改恶向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肯定知识是一切美德的基础,人不会明知故犯,为恶是处于无知。《荀子·劝学篇》里,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肯定是有显而易见的作用的,一个大学生回到了家乡,他会温和地对母亲说:“妈,隔壁张大爷家的儿子怎么可以那样和他的父亲说话,一点也不尊重长辈,真是让人看不惯。”这说明在十几年的学生生活中,他不仅学会了专业的学科知识,也学会了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温良恭俭让等良好品德已经潜移默化到了他的性情里。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正在受着高等教育的马加爵三天之内连杀四人,一时之间人们议论纷纷,有不解的,有愤恨的,有同情的。据对马加爵事件进行了调查测试的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分析,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也许人都是善恶并存的,我们要懂得警觉人性中的恶,人们想要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做出一定的自我约束,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做了大量的扬善抑恶的努力,所以,我们轻易不会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

  还有那些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接连落马的高官们,他们肯定也都受到了各种高端的教育,并且有几十年来从基层到高层的工作锻炼,党和国家多年来的倾心培养和扶持,为什么会从高空跌落?是他们日益膨胀的个人欲望,是他们“刑不上大夫”的侥幸心理,在如今依法治国的法治社会里,只有将他们绳之以法。不过这样还是有些被动了,惩治犯罪的同时国家也已经经受了损失。“上医治未病”,一个好的医生要有提前预防疾病的能力,同理,国家和政府也应该建立起一套能够约束职务犯罪的管理机制,还好,一系列反腐制度的出台,各级官员们的思想正在由不敢腐败向不想腐败悄然转化着。

  纵览历朝文化典籍,《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等,无不是在劝人“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孔子说,待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唤醒民众,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得上是仁,而有仁德者是可以无敌于天下的。北宋理学家程颢说,人若能够除去自己的私欲,就心宽体胖,对上不愧于天,对下不愧于人,其中之乐可想而知,这种乐一间断,人就中气不足了。

  人生究竟所为何来呢,是不是为了实现自我,为了幸福快乐,如何达到,当然是要付出艰苦的拼搏与奋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努力达成自己的愿望,无视规范必将处处受到禁锢,遵循了规范反而是最大的自由。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一个有益于别人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那最真实的,最长久的,最深层次的平安与快乐,祈愿人们都正走在这条幸福的阳光之路上。

    (王君月)

下一篇: 错怪板凳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公安备案号:豫公网安备41162402000128号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5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