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从外地出差回来,作家梁晓声做的第一件事,是去儿童电影制片厂的老宿舍打扫楼道。这是80年代的老房子了,几十年来,住在这里的人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
有一次,一位仍住在那里的原单位老员工见到梁晓声在打扫楼道,惊讶地问他:“你在干嘛?”梁晓声回答:“我想,能不能用我的实际行动影响一下周围的邻居,让他们也能自觉地来打扫。”
没想到,这位老员工却对他说:“你休想!”
事实确实如此。“我就这样孤独地扫了二十年,却不曾影响过任何一个人。”梁晓声感叹,“现实生活里,当你想用自己的做法默默无声地影响别人,却发现有时是那么的难!”
不久前,梁晓声参加人民日报文艺部作者座谈会时,讲了这样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梁绍生,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是中国现当代以青春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
“梁启超的时代,讲文学家‘用小说塑新民’,这么多年了,我们的作家一直在进行创作,但是到了今天,新的、符合进步的21世纪国家的民众究竟有多少?”梁晓声忍不住发问。“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看到华人民工的各种不文明举止,就在国外办华工夜校,讲有公德心,讲要团结,然而近百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中国人出国还是有种种不文明的行为。”
“说到‘文化’二字,我时常深感忧伤。”梁晓声感慨。什么是“文化”?梁晓声曾用四句话来表达他对“文化”的理解,那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在网络上,这四句话被广为传播。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2年,梁晓声来到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任教,从作家身份向教师身份转变,他开始思考“当前文化的重要使命是什么”这个问题。成为一名教师,就应当为国家培育“文化的种子”,让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最好接受者,再去传播优秀的文化。而在此之前,梁晓声不过是沉浸在自己的小说中,最多是延伸到影视领域。
“文化化人。”梁晓声对这句话感受很深。文化应当成为一种力量,化到人的心里去。
作为作家的梁晓声,曾经出版过两本有意思的书——《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为什么要出这样两本书?梁晓声把“作文”定位为孩子心路成长的过程,正如《三字经》《千字文》开篇即讲人性“人之初,性本善”一样,希望孩子在学写作文的过程中,心灵能够向美好的方向成长。
但是,让梁晓声感到奇怪的是,一些文艺作品里面不表现“善”,反而大肆渲染“人心可以邪恶到何种地步”。拿影视题材来说,这些年来,好的现实题材还是很少,而对于历史题材,人们的兴奋点更常常是在权谋、勾心斗角等方面。
这让人感到悲哀的同时,却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一个很大的危险,也是让创作者感到无可奈何的,是我们已经不太相信文艺作品中出现的好人形象。我们不信,首先不是观众信不信,而是编导者自己都不信。”在影视创作领域涉足较多的梁晓声,深切地体会到这样一个事实。
《今夜有暴风雪》剧照 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
《返城年代》剧照 梁晓声编剧
怎样通过与大众接触最广泛的文艺形式,让人和人之间有善意,让公众和社会好好说话?在这件事情上,梁晓声真觉得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