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对老城镇西关村的干部群众来说,是悲痛的一天。当天夜里23时许,村文书李保锋带领村治安巡逻小组走到十字路口时,被逆向超速行驶的货车撞倒,抢救无效,以身殉职,时年53岁。
12月24日,挽幛如云、悲啼痛肠。这天,镇党委政府领导、村党员干部群众,拖着沉重的步子,他们手捧黄土、噙着泪花,依依惜别地为李保峰送上最后一程。
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步行7多里路走访了9户困难村民,回访了6个他参与调解的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生命的最后一件事,他做好年底村民福利和困难家庭慰问金发放计划,交给了村领导;生命的最后一小时,他带领村里一个治安巡逻小组,把村里主要路口和关键部位查看一遍;生命的最后一句话,他说:“只有工作做扎实了,群众才放心,我才安心。”
34年的村干部工作,李保峰把自己生命的足迹深深地烙在了泉河之滨,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恪尽职守、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无私情怀。
“为群众办事,要有两条兔子腿。”
在当地,人们诙谐地称村干部是“如来佛肚子兔子腿”,说明村干部要能容大事,又能帮助群众勤跑腿。
任职村干部34年来,李保峰负责的是文书工作,具体事务琐碎繁琐,工作中不分昼夜加班是常有的事。在为群众办事过程中,李保峰有自己的绝招——34年了,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他练就两条“兔子腿”。
“想着盖个章跑几趟也正常,没想到一给李保峰打电话,他让我在家里等着,他带着章来俺家里。”张晓晓说。他是西关村2010年9月应征入伍的青年,提起那年当兵的事儿,他还是一脸的兴奋。
张晓晓说,当兵的需要盖章的材料不是一起发的,要分几次,都是李保峰骑着摩托车赶来,说是青年当兵保家卫国是好事,他要勤跑腿出一份力。
李保峰“零距离”服务的不仅仅是张晓晓,全村人都感受到了他的热情。
2008年,西关村新“两委”班子提出的“城建靓村、工业强村、商贸活村、农牧稳村”发展思路逐步实现,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
“村里发展了,就要让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村集中财力,为老人们发福利。”村党支部书记孙振伟说。
全村60岁以上老人130人,70岁以上54人,80岁以上15人,90岁以上3人……这些信息李保峰都烂熟于心,特别是几位高龄老人,他们的居住位置、身体状况、家庭情况,他耳熟能详。
“村里通知,让群众来领钱就行了,可是保峰不让,他都是自个挨家挨门送,他担心老人年龄大,来回不方便。”村干部李秋红说。
于是,每年春节前,为全村老人发养老金,全村1600口人发年终红利,军烈属、残疾人、困难户、五保户发慰问金、慰问品,成了李保峰的一个大任务。
“俺们村居住分散,新村人多,在镇区东头做生意的也不少,年底还都忙,为了发一家的钱保峰都跑了好几趟。”村民张中华说。
为群众办事,要跑得快,还要不厌其烦。西关村有1600多人,耕地仅仅900多亩。2013年,针对人多地少,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老人的实际情况,西关村准备将全村的土地流转到农业综合开发公司,集中发展高效农业和畜牧养殖业。
“俺们都称保峰为‘活电脑’,啥数目字你一说,他不用看账本,就给你说的清清楚楚。”村民李士魁说,就这样,他也有犯迷糊的时候,掌握的地亩数,还是给群众掌握的地亩数不一样。李士魁所在的村民组,有几户与李保峰公布地亩数的有出入。
为了弄清楚真实情况,李保峰拿着尺子,一趟一趟往地里跑,一户一户去丈量,直至群众满意。原来李保峰掌握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分地时账上的数字,该村民组几户群众后来开垦了荒地、边角地,不同程度增加了几厘地。
“做群众工作不能烦,要有耐心。”这是李保峰常说的话。得到了新的数据,李保峰向村“两委”汇报,最后按现在的实有亩数流转给了农业综合开发公司。
“一碗水端平,群众就能信你。”
李保峰说;“一碗水端平,群众就能信你。”在任职村干部的34年里,李保峰还负责村里民事调解工作,“公正”是李保峰处理民事调解工作的“法宝”。
2014年10月15日,村民罗新城和梁超民两家为建五层楼房影响采光一事剑拔弩张,闹的不可开交。李保峰知道此事后,积极参与调解。
“保峰说,咱们要公正,不然调解不好,两家的矛盾还要升级。”与李保峰一起参与调解工作的村干部冯志民说。
村民梁超民和罗新城是前后邻居,今年春季,梁超民家紧锣密鼓盖房,即将封顶的五层高的楼房直接影响了罗新城家的采光。“要是在冬天,整个院子里冷森森的。”罗新城说。
“保峰一个劲儿给我说,做事盖房要合法,邻居房子的采光咱要考虑,法律上就这样定的,咱不能干违法的事儿。”梁超民说。为了弄懂有关“采光权”的理儿,李保峰几次去镇司法所,请教有关的法律人员,做工作时能有话可说。
“保峰说,采光咱要有,要是让人家盖好的楼房拆两层,那也难,小门小户挣钱不容易,盖房子更不容易,咱做事也要讲人情。”罗新城说,想想李保峰说的也在理。
就这样,李保峰在罗新城和梁超民两家来回奔波有20趟,电话打的不计其数,直至两家人的思想通了,协商好具体的解决办法达成协议。
如今,梁超民第五层楼房的墙体已经拆除,建房子余下的工程遇到难事儿,罗新城家也积极提供便利,两家和好如初。他们有个共同的看法是,李保峰调解事“一碗水端平”令人信服,邻居要和睦相处,总得对得起李保峰为咱们操的那份心。
建筑考究的门面房、古色古香的商铺、气派豪华的家具城、时尚新潮的网吧、货品齐全的超市……这是宜业的西关村;碧波荡漾的人工湖,古典雅致的亭台景观,蜿蜒曲折的木板桥……这是宜居的西关村。被誉为“田园都市”的老城镇西关村,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李保峰功不可没。
从2008年开始,独具西关村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在这里紧锣密鼓、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旧村拆迁,是摆在村“两委”班子成员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李保峰负责窑岗这一片区的拆迁任务,涉及39户村民,我们这一代有老宅子、自留地,还有新房子。群众的恋旧情结很重。”居住在窑岗村民组的村民张玉东说。
“当时,俺也不是不支持新农村建设,弄个生意不容易,全家人都靠这个小生意呢。”村民张树林,在窑岗买了几分自留地,打煤球挣钱养家糊口,提起当时的想法,他如是说。
李保峰就不厌其烦,一趟一趟跑,讲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讲西关村人多地少的现实,讲新农村建设后村民发展的前景。最后,村民梁霞、唐玉民两家刚刚盖好的平房,包括张树林在内的村民全都响应拆迁。
如今,4年过去了,西关村新农村建设一二期工程已经投入使用。改建后的西关新村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入住村民1200户,吸纳商户500家、节省住宅用地400亩、扩大镇区规模1平方公里,标准化商业步行街1条,高标准建设的小学和幼儿园,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配备齐全。
“当时李保峰让俺拆迁不是为了他自己,是为了整个村里,现在在这里生意还不错。”如今,在商业街一间商铺做生意的张树林,感到比卖煤时挣钱还多呢。当时,张树林认为李保峰拆迁自己的蜂窝煤厂是断自己财路的仇人,而今心里却不止上万遍地喊恩人。
“我为自家着想,会给村里添麻烦。”
“爸爸明确告诉我,别想从他那里拉关系揽工程,不然,老百姓会戳脊梁骨。”贾大卫说。
贾大卫是李保峰的女婿,有个建筑工程队,接了一些工程。那时,西关旧村拆迁结束后,新农村一期工程的各项目已经开始招标了,贾大卫想让李保峰从中说句话,李保峰一下子把门堵得死死的。
最后,贾大卫没有办法,只有从已经承接到项目的人手里包了几个‘小活’,他心里不痛快了一段时间。
“后来,李保峰告诉我,让自己人揽工程会给村里添麻烦,要是出了质量问题,上上下下都不好交代。”村支书孙振伟说,听说这件事的时候我很感动,保峰能在文书的岗位上干34年,不仅工作上精益求精,更因为他是为公不为私的人,大伙信任他。
“刚刚当村干部那阵,我情况不熟悉,工作没有方法,李保峰就帮助我,让家人带头,我的压力小多了。”村妇联主任李秋红说。公正无私,是李保峰做人做事的风格,对同事传帮带,没有丁点儿保留。
夏秋两季焚烧秸秆时,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极易引发火灾,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每年麦收和秋收,成了李保峰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候。
“在李保峰的心里,就没有偷闲两个字,在防火的关键时候,他磨破了嘴、跑疼了腿,严防死守。”村干部冯志民说,2012年麦收,李保峰正巡查村东头的时候,发现西头一小块地里冒着烟,他跑到着火的地方,用扫帚赶紧拍打,还好没有着起来,回到家才发现手机丢了,找了半夜也没有找着。
每天夜晚,每当忙碌一天的村民进入梦乡的时候,西关村的治安巡逻小组也开始“上班”了。许多村民说:“想到李保峰他们戴着红臂章在村里走来走去,就特别有安全感,他们就像是保卫我们的使者一样。”
每年冬春两季,为了提升村民群众的安全感,西关村里的巡逻小组积极开展治安巡逻防控工作,对村主干道和交通路口作为重点分块,加强巡逻次数。
“父亲就是在夜间巡逻走的,他没有给我们家里留下物质财富,留下的是无价的精神财富。”李保峰的儿子李言说。
“不是亲人,比亲人还亲。”
“保峰是个好人、好干部,说走咋就走了呢?”说这话的是村民蒋秀梅,这几天,她掩饰不住内心的悲痛。蒋秀梅自己是苦命人,婚后丈夫去世,再婚的丈夫身体也不好,加上3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不错,仅靠庄稼和养几只羊的收入哪够啊?家庭的负担压得她出气都不顺溜。
“孩子上学是一辈子的事儿,再难也要咬牙撑过去,不能对不起孩子啊!”蒋秀梅说,孩子们都懂事,二闺女知道家里的实际困难,连续几天商量退学打工为家里挣点钱,她都没有同意。
“钱是硬头货。”特困户供3个孩子上学谈何容易!在蒋秀梅困难的时候,李保峰看在眼里,放在心上,默默地伸出了援助之手。蒋秀梅介绍说,当李保峰第一次把1000元钱送到俺家时,考虑到他家里也没有大收入,他还是一大家子人,蒋秀梅无论如何都不肯要。
“供孩子上学没钱不丢人,普通的街坊邻居都要帮一把,我还是个村干部不是?等孩子有出息了,你们再还我。”当时,李保峰硬是把那1000元留下。
在李保峰的带领下,邻居、街坊纷纷慷慨解囊,爱心一起汇向蒋秀梅的家庭。在大家的帮助下,蒋秀梅一家不畏困难,挺过来了,如今大女儿高中毕业参加工作,蒋秀梅的二女儿高护专业毕业,已经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上班,儿子在周口师范学院上大学四年级。苦尽甘来,蒋秀梅幸福的日子初见曙光。
“这几年,李保峰资助俺家有1万快,不是小数。俺的苦日子快熬到头了,在最难的时候是李保峰推了俺一把啊。”蒋秀梅说,“李保峰与俺家不是亲戚,比亲人还亲。”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李保峰与阮凤云老人结成了帮扶对子。阮凤云无儿无女,老伴去世后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尽管享受到了各项帮扶政策,但是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都需要人照顾。
阮凤云住村东头老宅子上的一间瓦房里,李保峰住在村西头,两家足有400米。就这400米,李保峰隔三差五看看老人,用脚步量着,也是用心量着。
“也不知道从啥时开始的,李保峰成了老人家的常客。”村民汪运兰与老人是邻居,她说,李保峰到老人家里,说会儿话,送些柴米油盐,老人就知足了。
2012年3月,已经86岁高龄的阮凤云老人不慎摔倒,一条腿粉碎性骨折,再也站不起来,卧床不起,吃喝拉撒睡全要人照顾。
“这以后,李保峰到老人家里去的更多了。老人用的是煤气取暖,他担心老人房子封的严,别煤气中毒了。”汪运兰说,李保峰动员村民轮流照顾老人的起居,一直要老人去世。有时候自己有事忙了顾不上,便委托村民孙爱民代自己去照顾老人。
“谁说阮凤云没有孩子啊,李保峰不就是老人的孩子吗?”西关村村民都这样说。
2014年12月31日,从有关部门传来消息,西关村的“全国文明村”公示期结束,这预示西关村发展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为西关村发展奉献毕生的李保峰却享受不到奋斗的成果。李保峰虽然走了,但他却为老城西关村留下了“贴心文书”的美传佳话……。(迟驰 李文豪 肖飞)
奉献的生命更光彩
特约评论员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李保峰,一个农村的普通干部,为了乡亲们的福祉默默工作34年,无私奉献,倾其所能,因公殉职,虽然53岁的生命被定格,但他生命的价值更光彩。
李保峰的奉献的精神,体现在他的恪尽职守、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情怀。作为一名村干部,他为群众办事,凭借两条“兔子腿”,真心实意为民着想、为民“零距离”服务;他调解居民纠纷,立场公正、不偏不倚,不怕麻烦、不怕出力,促成和谐融洽村民关系;他一心为公,不谋私利,带头模范遵守村“两委”工作制度,形成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他把村民当亲人,伸出援手帮助村里弱势群体,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上;他在村干部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坚守岗位,一心一意为西关--.村的发展尽职尽责。这一切,充分体现出他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工作职责的严守,对共产党员称号的珍惜。他敬业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特别是党员干部好好学习。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谁奉献,谁快乐;谁一时奉献,谁一时快乐;谁一生奉献,谁一生快乐。一个人奉献有多大,他享受的快乐就有多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果大家都能够帮人一点、拉人一把,人际关系就会融洽一分,社会和谐就能前进一步。在这样一个人人乐于奉献的环境中,自私自利者就形不成市场,争名逐利者就成不了气候。李保峰就像一面旗帜,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奉献;他就像一本教科书,教导我们如何去奉献;他就像一个镜子,在他面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荡然无存;他就像一把尺子,“斤斤算计、锱铢必较”的思维尽数失去。
生命短暂而精彩,事迹平凡又伟大。李保峰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心中装满群众的质朴情怀和拼搏实干的务实作风,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对事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谱写着民族复兴的梦想乐章。
从李保峰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为党为群众的一份责任、一份贡献、一份爱心。让我们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李保峰为榜样,在选择中提升境界,在磨砺中坚定信念,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