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长者助手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看沈丘 > 正文

返乡创业“花开”沈丘大地

来源:周口日报     时间:2017-06-29     点击数:1340
字体大小:【 】  打印 打印 分享到:

  记者 韦伟 通讯员 王佳佳 

 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县,近年来,沈丘在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扶持政策等方面狠下工夫,吸引了不少成功人士、大学生和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他们将个人的创业致富梦,与推动产业发展、带动乡亲增收紧密结合,实现了由“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向“一人创业造福一方”的转变。

  情系故乡,铺就乡亲致富路

  “看准乡村幸福地,愿为家乡出大力”。2009年,响应县委、县政府“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号召,公司遍布上海、香港、台湾的陈海刚,毅然返回家乡沈丘,创办了周口市凯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剥线皮、分铜丝、剪铝箔……6月26日,凯旺电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机器快速飞转,一根根纤细的数据线,经过几十道工序加工后,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

  “企业发展得好,离不开家乡优越的投资环境。”陈海刚告诉记者,县政府对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很大,简化了审批手续“降门槛”,减征了税费“降负担”,加大了财税支持力度并搭建了创业平台。“这种形式下,企业发展如鱼得水,效益可观。”

  企业做大了,用人自然不成问题。如今,凯旺电子采用长期用工与短期用工相结合,帮助3000多名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同时,自投产以来,公司销售额、纳税额每年保持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截至2016年年底,累计总纳税金额8509万元,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家乡建设的共赢。

  凭借对电子产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陈海刚积极推动“科技的凯旺、创新的凯旺”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引导下,公司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已累计申请专利160多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贵在创新。除县财政拨付的创业专项扶持金外,公司还另拨资金用于创新研发。总的来说,每年投资研发的费用不低于销售额的5%。”陈海刚告诉记者。

  在公司的企业形象展示厅,160多个专利证书占满了整整一面墙。正是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凯旺公司一步步走向了辉煌;正是对产品创新的不断研发,凯旺公司把目标瞄向了远方。

  “新能源市场近两三年内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随着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我们目前把研发方向放在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上。”陈海刚告诉记者,公司还针对不同车主的生活习惯,研发了各种便携式充电器,抢先登陆新市场,为公司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本诺服饰公司经理董锐东早年在浙江发展,2010年回到家乡发展,安置就业近百人,如今公司越做越大;贝尔亮蜡烛制品厂经理杨才良早年在深圳发展,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国家,近年也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建起了厂房,想帮助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业。

  眼下,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回到家乡,为父老乡亲搭建了一条条致富路。

  学成返乡,土里淘出“黄金”来

  除了政策补贴、基础设施完善,该县还把返乡创业人员的荣誉化作进一步创业的动力,让返乡创业人员获得体面和尊重。

  前不久,该县召开推进全民创业暨首届创业标兵表彰大会,表彰了11名创业标兵、34名创业之星。卞路口乡肖门村的肖云峰就是其中一位。

  代表创业标兵发言时,肖云峰向准备创业的年轻人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这不是正经工作,我们不会答应。”3年前,听说已经跳出农门的大学生肖云峰要回家种地,肖云峰全家人说啥也不同意。

  “只要市场有需求,种地就不丢人。”2014年,当了10年导游的肖云峰常听游客抱怨吃不到绿色食品,就萌生了回家种地的想法。“土里也能淘金,我可以做一个不一样的农民。”打定主意后,肖云峰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返回家乡,创办了沈丘县田野青种植专业合作社。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肖云峰明白,不能只会低头刨地,还要抬头看市场。小麦、玉米利润薄他少种点,香蕉红薯和药材白术有市场他多种点,他又试着引进了新品种水果玉米……看着肖云峰把土地翻出了花样,种了多年地的乡亲们都啧啧称奇。

  打造“绿色食品”是肖云峰返乡创业的初衷,他一直坚持施用有机肥,绿色环保不说,长出来的作物都是纯天然的,城里人好这口,价格也高。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价格,再次刷新了村民们对种地的认知, 许多人纷纷用起了有机肥。

  产品价格高、销量好,得益于肖云峰对市场的精准定位。水果玉米走商超,主要销往郑州万邦批发市场;毛豆、香蕉红薯销往上海市场;土豆、有机花菜销往北京、上海、郑州等蔬菜批发市场……

  3年的发展,合作社种植规模已发 展到565亩,带动周边75户贫困户就业脱贫。“合作社刚起步时,政府帮助解决融资、用地等问题,并为我提供技术培训,合作社发展壮大了,就和政府一起帮扶贫困户。” 肖云峰说。

  如今,该县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

  退伍还乡,带领乡邻创家业

  “自己非常幸运,赶上了创业的好时候,不仅乡亲们热情帮忙,而且政府也主动扶持。”返乡创业的退伍军人李海泉告诉记者,从减免税收、运输农产品免收高速费到办理证件一路绿灯。

  2002年退伍,2009年返乡创业种山药,如今,李海泉成了北城办滕营村响当当的名人。李海泉出名,要从一次“出洋相”说起。

  “咦,这几十亩地盖上大棚,种类啥?”

  “这不是海泉承包的地嘛!能种啥?还不是种山药!”

  “没听说过种山药还要盖大棚的,这不是出洋相吗?”

  刚把大棚盖好,各种议论声、质疑声就纷至沓来。李海泉不为所动,心里只想着我要干给村民看。

  当年,由于山药种子贵、市场价格又不高,许多种植山药的村民都赔本了。而李海泉盖了大棚,提前近20天上市,打了个时间差,卖的价钱高,20亩地赚了近20万元,村民们开始对李海泉刮目相看。

  第二年,李海泉又做了一件让村民大跌眼镜的事。“谷雨断霜”。平常村民都赶到谷雨之后种山药,李海泉却另辟蹊径,谷雨前20多天就开始种植。“村民们都怕山药种子被霜打,可是经过实验我发现,被霜打后,山药出根更早、出苗更结实、产量更高,也能提早上市。”

  连续两年提早种植,李海泉不但没有任何损失,还赚得盆满钵满,村民们彻底信服了,纷纷借鉴起李海泉的种植模式。

  “家乡的山药好是好,就是村民不知道怎么推销。”李海泉告诉记着,村里人种山药,都是自己推着三轮车赶集卖,不成规模,另外好产品不树品牌,也叫不响。思来想去,李海泉决定成立合作社、创品牌,带着村民一起干!

  2013年,沈丘县泉海槐山药种植合作社成立,并申请到“槐三宝”商标,吸纳社员102户,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合作社统一供应有机肥料、统一销售,县里还不定期组织农业专家、市场营销专家到合作社培训技术,社员们心里有了底,都开始撸起袖子干。

  “市场价位低的时候,如何保障社员获利?”李海泉笑道:“我们合作社有冷库,价钱低的时候就囤到冷库里,等价位高了再卖,规避了市场风险。”

  从“干给村民看”到“带着村民干”,李海泉完成了一名退伍军人到“创业标兵”的转变。聊天过程中,李海泉起身望向田间,他说自己喜欢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创业创新的洪流,来自于千万条奔腾的小溪。正是因为有像陈海刚、肖云峰、李海泉等奔腾的小溪汇聚沈丘,才有了该县创业创新的洪流。

  据了解,2015年以来,该县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933户,同比增长29.32%。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76家、家庭农场139家、农业发展服务公司72户家;返乡创业5000余人,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批发零售业、食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带动就业20000人左右;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农民工创业培训13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016万元,扶持1092人成功创业,新带动就业2000人,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去年,‘创业+各行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是‘小众’之行,而是‘大众’之举,不仅带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群众增收,也为农村经济的增长增添了新的动能。”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要求,各乡镇(办)、县直各单位和广大创业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全民创业对精准扶贫的推动作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踊跃参与精准扶贫行动,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精准脱贫。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公安备案号:豫公网安备41162402000128号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5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