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长者助手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艺术 > 正文

沈丘曲艺:沙河大鼓

来源:本站     时间:2014-11-26     点击数:1970
字体大小:【 】  打印 打印 分享到:

    鼓书统称大鼓书,也叫战鼓书。这种曲艺形式自明末清初由安徽传入沈丘,经过沈丘艺人的改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主要流传在沈丘沙颍河两岸,故称为沙河大鼓。

    在四十年代以前,沈丘的曲艺演员大多是唱道情。坠子、 小饶,很少有人演唱鼓书。鼓书所用的道具有牛皮战鼓(可烘托气氛)与简板(可击奏节拍)。有时也可用吊板、脚板、莲花落(竹板)或钢镰子代替简板作为节奏工具。它的演出场所多是走村串户或在集镇地摊。鼓书唱腔比较自由。曲调高亢激昂。有气势,易动情绪。唱前以“哎”托音,各自为调,有说有唱。说唱并举,善唱大收。即能唱文,亦可唱武。语言通俗易懂,土而不俗。其声腔有窝嗓和立嗓(本嗓)两种,老艺人大都是用窝嗓(沙哑声)。所以鼓书又称大鼓金腔。

    鼓书的唱调虽大致相同。但每个人都各自有着不同的演唱特色高志帮演唱的《杨家将》,吕明生演唱的《  天顺赶船》、柳志堂演唱的《张廷秀私访》、程书彬演唱的《月唐》、程立方演唱的《刘同勋赶船》这些节目在沈丘广为流传,久演不衰,深受群众欢迎,在沈丘境内颇有名气。

    由于鼓书一人演唱,行动方便,易学易唱,广大群众又喜闻乐见。过去有不少从事坠子和小铙的演员改唱鼓书。所以,目前从事这项艺术的人员较多。

    1982年,沈丘文化馆干部谢祥同志又对鼓书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为鼓书小段《春风送暖》谱了曲。加了乐队伴奏,使其形式、旋律、唱腔都有突破性的改进与发展。定名为沙河大鼓。在全区青年曲艺演员汇演中荣获演出奖,并受到河南省曲艺协会副主任、著名曲艺专家赵峥同志的高度赞扬。

    1976年王振山拜戚志广为师学习沙河大鼓,后来王振山传给韩纪功、王玉敏,共流传6代,将近200年。

    2013年沙河大鼓被宣布为沈丘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一篇: 一颗柔软心
下一篇: 我的读书故事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公安备案号:豫公网安备41162402000128号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5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