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组数字,它是由千万人艰辛地统计出来的,它是由千万人精细地计算出来的。这一组数字,跨越千山万水而来,又跨越千山万水而去……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3年,在18至70周岁的成年国民中,中国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4.77 本,韩国为11本,俄罗斯超过20本,以色列最多,达到 60本。同时,调查报告还显示,中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中国国民阅读率为57.8%。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组数字时,陡然感到,这是一组寒酸的数字、冰冷的数字、尴尬的数字、无奈的数字;也是一组令人目瞪口呆的数字、令人哭笑不得的数字、令人坐立不安的数字、令人警醒的数字。这组数字说明了什么呢?它只能说明,我国成年人不爱读书已成为普遍现象。这怎能不让人担心阅读的生存环境呢?
我们想想,以色列每人每年读60本书,而我国每人每年仅读4.77本书,两相比较,4.77本书是不是太寒酸了?不过,即便在这寒酸的数字里,依然还有教辅书的贡献——倘若减去成人为应付各类考证而读的教辅书,恐怕这4.77本还要大大地缩水。我们再想想,我国每人每天仅读书13.43分钟,这是个什么概念呢?13.43分钟的时间有多长呢?也就是吸一支烟或两支烟的工夫吧!试问,我国每人每天能看多长时间的电视呢?能玩多长时间的电脑呢?能打多长时间的电话呢?能喝多长时间的闲酒呢?能侃多长时间的“大山”呢 ?两相比较,这13.43分钟是不是太寒酸了?另外,报告中还说,我国国民的阅读率为57.8%,这就毫不含糊地说明,我国有超过40%的人,一年里根本不读一本书,这不是寒酸又是什么呢?
如果说起读书好,也许人人都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如果说起读书的重要性,也许人人也都知道,“读书能知晓天下、能通达人生、能锤炼意志、能改变命运” 。而当真的需要坐下来读书的时候,很多人或坐不下来,或能坐下来也坐不多久。一位年轻朋友告诉我,他被手机、电脑、电视“绑架”了。这不是笑谈。他说出了一种社会现象,读书已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被边缘化了。过去常讲“手不释卷”,如今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年青人,竟是“手不释手机”、“手不释电脑”、“眼不释电视”,哪还有心思坐下来读书呢!其实,手机阅读、网络阅读那是快餐文化,那是碎片阅读,那些阅读值得提倡和鼓励,但阅读形式应多样性,不能以这一种形式代替那一种形式,更何况手机阅读、网络阅读无法传达书本的厚重知识,所以说,系统化的深阅读比碎片化的浅阅读更值得提倡和鼓励。纸质书的阅读是最美的阅读。
有意思的是, 有人不读书,其理由冠冕堂皇,说“书太贵、买不起”,说“工作忙、没时间”。书贵,是真的。但贵和便宜是相对的。书贵可以少买些,可以挑公认的好书买,可以挑自己认为的好书买。任节衣缩食,买书不能吝啬。至于工作忙、没时间,那就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挤时间读书。
我突发奇想,认为读书是与名人名家对话。读《李太白诗集》是与李白对话,读《杜工部诗集》是与杜甫对话,读《红楼梦》是与曹雪芹对话,读《鲁迅全集》是与鲁迅对话,读《莫言文集》是与莫言对话……我们虽然没有与名人名家见过面,但能与名人名家对话,那是多么美妙和快乐的事情啊!
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李克强总理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赞赏该书店推出的“深夜书房”很有创意,并表示“阅读能使人常思常新”。读书吧,涓涓细流,能汇成江河湖海,全民读书,能成就“书香中国”。
来吧,让我们共同享受读书的美妙和快乐吧!(王天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