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长者助手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艺术 > 正文

“回炉淬火” 刻骨铭心 ——赴井冈山感怀

来源:周口日报     时间:2014-05-16     点击数:991
字体大小:【 】  打印 打印 分享到:

    祖国境内不乏名山大川,要说名气来头,她既不属于三山,也不归于五岳,既无寺院道观,更无神话流传。但在国人心中,她创造孕育了神话般的人间奇迹,居功甚伟。 “不朝圣来不拜仙,我来朝拜井冈山。人说你五千八百尺,我说你天下第一山。”作家魏巍道出了她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和达到的高度。高山仰止,仰之弥高。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人从此地走向理想之巅,鲜艳的红旗从这里展开,相继插上了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天安门。

  暮春时节,杜鹃烂漫。笔者心怀敬仰来到井冈山参加异地培训,接受红色教育。

  纵横五百里,苍茫天地间。四月的井冈山,千山滴翠, 万物峥嵘,峡谷险峻,云卷云舒,瑰丽变换,气贯长虹。

  85年前,青葱的井冈山被鲜血染红。这片红色的根据地,每一棵毛竹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条小路都记录着一段历史,每一间房屋都见证着一部传奇,有着两年零四个月(1927年10月-1930年2月)烽火岁月的积淀,4.8万名战士长眠在青山之中。三湾改编、永新攻占、黄洋界的哨口、八角楼的灯光,大井朱毛旧居、小井红军医院……“一根扁担两头弯,毛委员用它把米担。一天来回百余里,从宁冈挑上了井冈山”,“夜半三更哟盼天明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红歌飘来,依然可以听到“一根扁担”“一声炮响”、“一根灯芯”、“一篮鸡蛋”、“一双草鞋”的故事。

  “千里来寻故地。”站在当年红军挑粮的羊肠山道中,想起那根刻有“不得乱拿”的“朱德扁担”,眼前浮现出那些脚穿草鞋、翻山越岭的将士们,眺望这条通往“全中国”的小道,心里一阵震颤。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怎样的一声炮响!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击溃了敌军四个团的进攻。这隆隆炮声击碎了一个旧世界,天地为之变色,乾坤为之倒转,毛泽东怎能不为之兴奋,诗兴大发?

  一间土屋,一张木床,一床被单,一条毯子,一捆稻草,一张木桌,一盏油灯。按规定领导人晚上办公可以燃三根灯芯,但在那环境艰苦、物质匮乏的年代,毛泽东坚持只燃一根灯芯。在这一根灯芯的青油灯下,他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

  江西干部学院,白天窗明几净,夜间灯光阑珊。革命前辈的字字讲述,红军后代的点滴追忆,将军子女的深情回忆,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的艰辛与沧桑。曾志,一位从井冈山走出去的老红军老革命,一个建国后做到中组部副部长的“大官”,在生命之灯燃尽之时,又选择安静地回归井冈。她的儿子在井冈山当了一辈子农民,她的孙子在当地至今是一名保安。她给后代留下的,是一生清白;她给世人留下的,是矢志不渝的精神信仰。一纸《留言——生命熄灭的交代》,成为了她的人生绝唱。

  “重回历史的大熔炉,再淬一淬火,才能锻炼一名干部。”江西干部学院组织的课堂讲授与现场教学,一次次让人重回历史的现场,感受革命斗争的场景,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感情的升华润物无声,精神的洗礼刻骨铭心,党性的锤炼振聋发聩。了解党的早期历史,加深对井冈山精神的认识,是一次精神上的补“钙”,是一次革命熔炉的“淬火”。走进历史,融入历史,是为了再走出历史,观照现实。当前的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洗污除垢,正切中时弊。对照井冈山精神这面镜子,我们怎能不重新审视自己?过惯了安逸舒适的生活,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我们经常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挂在嘴边,而行动有时却如此苍白无力;我们衣食无忧,生命无虞,却无处寻找所谓的幸福感;面对红尘纷扰,有时不免患得患失,无所适从,我们缺了信念,少了担当;自己本是百姓公仆,与群众本应水乳交融,但有时做事却尽心不足,怠慢了衣食父母……

  井冈山,一座注定要改变中国命运的大山,一座人类文明史上有着独特价值的大山。“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孔令升)

下一篇: 春曲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公安备案号:豫公网安备41162402000128号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5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