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周,就是立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对于一个以码字为业的人,伤春悲秋是笔下常见的主题。但对于时令,我一向不甚敏感,也不善感时伤怀。
刘禹锡说“我言秋日胜春朝”,不错,这种乐观情绪和奋发豪情,过去我不曾欠缺,甚或一直葆有。虽不至于狷狂,也从来不乏昂扬。
记得小时候老家的苹果树,每到秋季硕果累累,压弯了树枝,担心压断树枝的我曾对母亲说:“给枝干支个棍子,免得压断了。”母亲说:“没办法支,也不用支,它能结这么多,就有这么大的力量支撑。”此话颇富哲理,人生亦当如此吧。
林语堂先生写过一篇散文《秋天的况味》,具体的内容我早已模糊不清,近来却常常想起这个题目。是啊,在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心中,秋是另有一番滋味的。
对于即将到来的2015年的秋,我亦生出些许难以言说的沧桑感。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转瞬间年轻不再。这些年,尤其近两年的某些经历,扑朔迷离,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刀光剑影,谁主沉浮。虽无退意,却生倦意。
或许到了该收起浮躁、喧嚣、火辣、至纯的时候了。毕竟那是夏天,不是秋天。亦如上个世纪70年代初,针对三军文艺战士满当当的慷慨激昂,周总理所说的一句话,“大海也有平静的时候”。
而这绝不意味着,从此,自己将变成一个犬儒主义者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尽管全球传媒生态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我们正被大潮裹挟着前行,常常生出“凌万顷之茫然”的惶惑,而此时手中握着的,只是一支长篙。尽管面对坚固异常的各类城堡,我们常常有无力感。
总有些残存的理想不休,不止,尽管我们历经沧桑,一身疲惫。总有一种道义,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公平、良知”;总有一种力量,呼唤我们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草根的怜悯、对道义的守望。
我承认,记者是这个时代最不好的职业之一;我也相信,记者也是这个时代最不坏的职业。我亦深知,自己从事的是一个离真相最近、离情怀与爱最近的职业。
当你的专业、技术、职业声望达到一定程度时,支撑你继续前行的,无疑是理想主义。
生存也许难免琐碎,但选择了与新闻为业,与文字为伍,就有一份责任,“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哪怕身处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家园逐渐荒芜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年代,这是最好的年代。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有新闻理想的人,从来不会孤单前行。
告别至真至纯的我们,要行走得更为久远,需要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
让我们坚守理想和情怀。未来还会遇到的,或许比生死一线、枪林弹雨更加艰苦卓绝,但只要灵魂深处还有这一束光,就可以点亮前行的路。
如果这是夜晚,那么黎明到来之前,点燃内心的篝火,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未曾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