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感到我们的家庭和别的家庭不一样。
爸爸是中学校长,妈妈是民办教师,都能识文断字,受人尊重。尤其是我的妈妈,她热心助人,村里大娘大婶、爷爷奶奶找她写信的特别多。妈妈总是耐心询问要表达的事项,然后放下手中的活计,在油灯下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初稿就出来了。妈妈开始高声朗诵,爷爷奶奶不停地附和着、补充着,很快一封洋洋洒洒的家书就成了。求书的人千恩万谢,妈妈则谦虚有加,那种温暖让躺在被窝里的我都能感受得到。
那时物质极其匮乏,虽然大家的生活都很紧张,我们家却被父母安排的井然有条。换季了我们兄弟几个都能更换随季节的衣服,过年了也能穿上新衣服,谁过生日也能吃上鸡蛋。多亏了爸爸妈妈,我们没有感到生活上的苦。村里有个远房的哥哥,冬天连棉靴也没有,赤脚穿单鞋,把脚都冻坏了。妈妈很心疼,带他到我家里疗伤,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哥哥也把自己当成我们家的成员,吃住在我家,毫不外气。直到现在仍是如此。
家里的氛围非常融洽,最难忘的就是召开家庭会议。一般隔一段时间,父母在我们吃过晚饭后就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就最近家里涉及到的一些事情,比如学习上的事情、生活上的开支、个人的重要决定等等,拿到会上供大家研究。大家都可发表意见,争论商量,形成共识后执行,很少见父母独断。父亲在家庭会上点评最多的就是我们的学习,我们很在乎他的点评,努力做得更好,结果也令他欣慰。1982年哥哥考上了河南大学,1986年我考上了兰州大学,1988年弟弟考上了吉林工大。妹妹没考大学,也许与她参加家庭会议时年龄小听不懂父亲的点评有关系吧。妹妹毕业后凭父亲的关系,可以找到一份固定工作。但父亲没去托关系走门子,而是要求妹妹自力更生,在家务农,理由就是凡事靠自己,直到现在妹妹仍在家务农。
1988年暑期,母亲告诉我她的一个同事得病了,让我陪她一起去看望他一下。母亲取了一千多元钱带在身上,这笔钱相当于她一年的收入。见面的情形我依稀记得,当母亲把钱交给同事时,他大哭不止,母亲也陪着掉眼泪。回家的路上,母亲跟我说,你们小时候老同事待你们可好了,我们要知恩图报。
我现在仍感到我们的家庭和别的家庭不一样。
我们兄弟分布在不同的城市,组成了各自的家庭,有了各自的孩子,但我们没分家,还是一个大家庭。一到节日,特别是春节,我们会从四面八方汇到一起,围绕着父母身边,组成十几人的大家庭,孩子们上进,妯娌们团结,儿女们孝顺,老人健康,其乐融融。我们保持家庭会议的习惯,年夜饭开始前,父母总要主讲,谈形势,谈要求,谈期望;孩子们每人也要发言,总结一下过去的一年,展望下一年,相互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央视今年做了一个节目:你的家教是什么?我想家教就是家风的不言之教,是家风的自然浸润。想想我们家的家教一定是:友善、和谐、孝顺、上进、正直、依靠自己、助人为乐、知恩图报。(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