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偶然认识宋志军的。
那是2013年7月底,小小说作家孙方友因病猝然离世,我去孙家吊唁时,有人介绍一位陌生的文友认识,说他叫宋志军,是方友家乡的“父母官”。事后省文学院举办“孙方友追思会和《俗世达人》首发式”,省会文学界领导、方友生前好友以及家乡淮阳县有关代表都来了。志军会上作了一个动情又得体的发言。他对家乡人孙方友的人品、文章作了高度评价,在为本土的一名著名作家骄傲的同时,也为他的英年早逝深表沉痛惋惜。发言中也谈了自己创作上的一些感受,说文学创作还是应该注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文学作品不仅要追求艺术高品位,而且内容上还要注重陶冶人的情操,升华境界,让生活中多一些良性的、和谐的积极因素。志军相貌堂堂,讲话不疾不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事后才知道,人在仕途的宋志军从小就热爱文学创作,多年来,在繁杂的公务中,忙里偷闲,竟发表过长篇小说和部分中短篇小说、散文等,还是中国作协会员。
有一天我接到志军一个电话,大意是他写了一组小小说,想寄给我。
在庞大的小小说领域,官员作家似有不少。他们因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尤其对于身边的人与事的洞悉、观察和体味,深刻且准确,又具有天然优势和敏感性,貌似信手拈来的生活素材,写出来也带有某种“真实性”,不像一些生编硬造的“闻风言事”。如果官员作家再能堪透世道人心,体察人性冷暖,注入浪漫情怀,那无疑会成为文学写作的高手。因为说到底,文学创作还是人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宋志军的作品来看,他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不乏深刻的认识,也有娴熟的文学艺术表现能力,其小小说作品,显得文体意识规范,内容厚实,写作技巧不落俗套。《玉镯》、《居安图》、《少年秋》、《老人与狗》、《屁事》、《悲哀的驴》……作品所涉题材有人生况味、世态炎凉、官场一角和寓言故事的内容,所调动的小说结构有先入为主、借题发挥、借古喻今和回环缠绕的样式,这些作品连续在《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刊发后,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玉镯》是一篇讲述婚姻爱情的小小说。男人痴迷玉器博览书籍,因经济能力有限只能做个“虚拟玩家”,而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便无端体现在了“神仙难识寸玉”的玉器行业中。男人依据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自认为买到了一对上好的玉镯,分别送给情人和妻子。情人找人鉴定玉镯为假,自此拂袖而去。妻子明知是假,却因玉镯是男人送的,依然倍加珍爱。男人送玉镯送的是礼物更是情感,情人接受的是礼物,妻子接受的是情感。礼物可以用价值衡量,而情感却无价可循。一对玉镯,两个女人,相形之下,人品情感不言自明。作品构思巧妙,巧用玉镯鉴赏甄别情感,故事简洁,语言平实,读来却有一股子洗净铅华的朴素迎面而来,恰如美玉不俗不媚之韵。
我喜欢《少年秋》的叙述姿态。作品的基调沉郁,故事递进从容,主人公的命运在那种令人压抑的“动乱年代”的大环境里,所氲氤出来的孤独、无助、无奈的况味,缭绕着令读者罝身其中。
《老人与狗》又是一个关于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典型故事。老人养育子女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生存意义,那么子女赡养老人何尝不是一种责任和生存意义?可是在这一反哺过程中,又有多少子女能意识到这一点?作品中的老人和老狗相依为伴,不孝儿女却要将老狗卖给屠狗人,老人因为不忍老狗被杀卖肉而毒死老狗先行掩埋。人与狗本来是两种生活方式的存在,命运却如此相近雷同。寻常的乡野俗事,折射的却是当代浮躁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作者貌似温情的笔下,透出一种悲悯和苍凉。
宋志军的官场小小说也别具特色。既不一味猎奇以吸引眼球,也不隔靴搔痒作无病呻吟之态,而善于在立意上针贬时弊,给人以震撼。
《居安图》以名画失窃为由,继而牵出了幕后的一桩交易。法官李坦三年前在接手一起盗窃案中,收受了犯罪嫌疑人委托其同学送来的一幅《居安图》,于是在办理案件中有意识地为犯罪嫌疑人开脱,结果犯罪嫌疑人被轻判有期徒刑三年。三年后,《居安图》失窃,正是当年的犯罪嫌疑人所为。只不过,犯罪嫌疑人在拿回《居安图》的同时,顺手牵羊还拿走了李坦家中的大量现金,并留言说不怕报警。小偷是惯偷,而法官李坦家中来历不明的贵重物品也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惯于收受贿赂的贪官。作品巧用《居安图》暗喻,取居安思危之意,重在警示。作者尤其善于用暗喻做文章,人物名字也暗藏意味。作品人物取名李坦,意为居安不思危,为官不清正,如何使自己的人生坦然?
《屁事》的讽刺意味贯穿全文,亦庄亦谐,拿捏有度,讽刺力度恰到好处,让人于轻松一笑中又有反思。主人公一心想升官,而官场错综复杂的厉害关系更是让他苦闷不堪。病人手术后放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标志,说明胃肠道功能开始恢复。主人公手术后一直为放屁困扰,越是想什么越是不来,官员此时才意识到,什么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身外之物,亦如一个屁而已。此种“悟道”虽令人忍俊不禁,却也一语道出玄机。而此时,他自从放过一个响屁后,不仅通身舒泰,十分畅快,而且心情也一下子好了起来。他喝着妻子刚买来的一碗稀粥,感觉像在享用一种世间少有的珍稀美味,不知不觉就淡忘了困扰自己这些天的心事。想想也是,这些以前看来天大的事,其实还没有一个屁重要。
志军进入小小说领域的时间并不算长,对小小说创作却颇有心得。他常说,小小说亦能载大道,作家就是要写出紧贴时代,微言大义的作品来。这番话倒也颇得小小说创作精髓。因为如何把小小说写大,力争以较少的文字,承载丰富的容量,应是每一个小小说作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深谙此道,才能随心所欲。
对于一般写作者最常见的关于素材匮乏的问题,志军也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上山砍柴还是下井汲水。
“有人说作家的写作某种意义上就是写自己,这话不无道理。但是我们如果只能写自己的生活或经历,那就好比是‘上山砍柴’,柴终有被砍完的时候,作家的生活也终有被消费完的时候,这样就会遇到创作枯竭的问题。而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仅靠自身生活的积累,更注重学习和思考,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一切的本领。他们紧紧地贴近时代的脉博,把目光投向生活大众,感悟他们的生活,体察他们的悲欢,把大众的喜怒哀乐统统拿来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这样就好比‘下井汲水’,永远没有枯竭的那一天。”
这是志军在一篇创作随笔中的一段话,也可视为他的文学创作宣言。紧扣时代脉搏,体味世态炎凉,方能在文学创作上有大作为。
当下的小小说创作领域似乎处于平静期,那些一度在创作上出现的锐气十足的作者多显后劲不足,正日渐淡出读者的视野,还有不少人津津乐道于作品数量的增加和获奖次数的多少,无法静下来潜心创作。所以我对志军亦有极高的期待,因为他进入写作状态时心无旁骛,杂念甚少,所以他的作品虽少却好。《少年秋》入选了“2013年中国小小说排行榜”,《玉镯》和《居安图》入选了《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3》。在2013年中国小小说名家沙龙年会上,宋志军被评为“中国小小说2013年度十大新锐作家”。(杨晓敏)
(作者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百花园》、《小小说选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