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春季鲜花的烂漫,夏季聒噪的蝉鸣,秋季霏雨的缠绵,周口,阳光下的冬日,碧空万里,一如惬意的心情,欢愉、畅快而明亮。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到周口师范学院参加周口市首届作家培训班,偌大的院落,竟不知文学院位居何处,蓦然瞅见大门内有周口作家培训班接待处的牌子在冬日的阳光里熠熠生辉,格外醒目,顿时有种在外流浪的游子,突然找到家的温馨感觉,遂欣然前往,接待处几位学生笑容灿烂,纷纷相迎,其中一位热情奔放的阳光大男孩,在笑靥如花的人群中,如玉树临风,高大英俊,他上前“抢”过我的提兜,帮我拿着,让我在报到表上签名,并留下自己的基本信息,然后,领我依次前往第七教学楼五楼的培训班开学典礼礼堂、第二食堂的自助餐厅、专家宿舍楼和上课的文学院110教室,熟悉环境。
时令已是冬季,路两旁的玉兰树仍生机勃勃,墨绿的树叶硕大而肥厚,阳光投射到叶子上,叶子背面细微的绒毛和脉络清晰可见,洁白芬芳的玉兰花却早已坠落凋零,桂花树树叶虽也绿意盎然,但比起丰腴的玉兰叶,逊色不少,桂花也早已飘落,不知所踪,只留黄色的花的残萼空守枝头。
相伴而行的路平坦漫长,我们交谈甚欢。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我们须臾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好友,言谈中得知他来自山东德州,是周口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的学生,一位“发烧”的文友,因酷爱汉语言文学,亦为不再复读,减轻家中的负担,便以一分之差,从家门口的德州学院,转录到周口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冬日午后的阳光,不再灼人刺眼,散发着一丝淡淡的温暖,他微微一笑问道:“你知道德州的‘三宝吗’?”,我莞尔一笑答曰:“德州的扒鸡,皮甜肉嫩,肉烂馨香,色香味俱全,余味饶舌”;他接言道:“德州有三宝,扒鸡、西瓜、金丝枣,跟着帝王天下跑,金丝枣,甘甜略酸,补五脏,益气安神,有一日吃仨枣,终年不见老的美誉,德州西瓜,果肉细嫩,甘甜爽口”,他吐字清晰流畅,娓娓道来;我答道:“金丝枣,我多年前吃过,味道已经淡忘,德州西瓜,首次听说,从未品尝”。“阿,有机会到德州,我请你吃这三宝”,言语中流露出他的热情好客和对家乡名产的美好留恋,清纯质朴的脸上荡漾着甜蜜的遐想和真诚的微笑。
相比家乡的特产,他更酷爱文学,因为,他血管里流淌像他父亲一样对文学深深挚爱的血液,高尔基的《在人间》、《海燕》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是他的最爱,对其中的一些名句,他能背诵如流,说至精彩处,滔滔不绝,目光如炬。
这位大一的学生,第七教学楼的位置他也不晓,于是,我们且行且打听,首先来到第七教学楼的一楼大厅,男孩很善解人意,他说:上五楼太累,你在楼下休息稍等,我上去找到礼堂,再下来告诉你方位“,大约有七、八分钟的光景,他脸上挂着细密的汗珠,提着我的提兜,从五楼匆匆跑了下来,告诉我:上到四楼后,北拐一段,见一个楼梯门后,拾梯而上,到顶就是五楼礼堂,不过,进礼堂后,一定要注意向下走的台阶,千万注意防滑、防摔“,男孩心思细腻,考虑周全,说话略显有点婆婆妈妈,像一位经过世面的过来人,唯恐叮嘱交代不到,我笑了笑,心想:这男孩也太仔细了,办事倒像个历经沧桑,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老人;第二天上午,我到礼堂参加开学典礼,一位外县来的作家,小心翼翼地拽着我的胳膊说:“”我们走慢点“,然后,我们亦步亦趋走下台阶,走向礼堂的前排,我心生关切,以为这是位行动不便、身残志坚的作家朋友,就关心地问:“您的脚…?”,“哎”,作家说:“别提了,昨天下午,来看这个会场,下台阶时,不小心,脚脖子扭了一下”,直到此时,我才顿悟,男孩的反复交代,并非多余,他的啰里啰嗦,他的良苦用心,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使我心中陡然涌起一种久违的温暖和感动。
从爱好,他谈到了家庭和他本人,他父亲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直耕耘在三尺讲台,他大伯是县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和我做门诊大夫时一样,天天忙忙碌碌,常常是半夜也要起来接诊,在杏林春暖,温情脉脉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他的姐姐是一名在读大学生,而他母亲则是一位家庭主妇,仅凭他父亲一人菲薄的工资,供两位大学生读书,有点杯水车薪,力不从心,所以,他家的生活也十分拮据,为缓解家中经济的压力,开学后,他做起了三份家教,一份收入用于他生活费的贴补,另两份则属义工,分文不取,是对贫困户子女的助教和帮扶,他喜爱教师职业,更喜爱文学,他诉说时平平淡淡,仿佛一切都是普通平凡,是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我却愈发对他肃然起敬,古人有“择一事,终一生”,我不仅看到了他的文学修养,还看到了他身上的仁爱和善良,读到了他心中的诗意和远方,这诉说分明是一本薄薄蓬勃昂扬的生命册,是一段耐人寻味的青春奋斗史,让人耐读,使人陶醉,值得推崇,是人生成长中的亮点,是生命中的飞翔。
揽月湖,湖面如镜,清水盈盈,如一块碧玉镶嵌在周师1500亩的校园,人们在湖边散步阅读,在石条上静坐,捧书品读,是一份清静,一份雅致,更是一份享受,书卷之气厚重浓郁,成为校园一道靓丽风景。
湖畔,垂柳依依,纤细瘦弱的树叶,已绿中泛黄,枝条和树叶在微风摇曳中颤颤巍巍,树叶在岁月的摆渡下,一片一片旋转着坠落,告别枝头扑向大地,完成它终结生命历程时对大地的亲吻,这景致有点让人心碎和悲凉,睹物思人,我忽然生出悲悯的情愫,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该如何走好各自的人生?在这样季节,在此地此景,在周师这块火热的土地上,有人正用生活的张力和热度演绎着人生的美丽,我这只生命中的笨鸟,在人间烟火中亲身感受到了温暖,捕捉到了生活的闪光和亮点。
茫茫人海,人如沧海之一粟,世界是如此之大,人与人能彼此相见、相识、相知,是缘,互帮互助也是一种缘,从交谈中我知他是位热心健谈、乐于助人,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性情中人,他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特殊的方式,做暖心事,享受着助人带来的幸福和欢乐,我想,这位阳光男孩怀揣梦想,执著地付诸行动,用心去体味,用爱去感悟,他虽普普通通,但,一定有很好的人缘和较高的境界,化于心,行于外,他心中一定有一个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直达心底的生命真谛。
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四个不同方位的地点,我们全都抵达,生命中的遇见,是一种注定,时光虽然短暂,友情却像一粒萌发的种子种在了心中,直抵心扉的投缘,使我们成为推心置腹的“忘年交”朋友,我想,这次,我笃定不虚此行。
三天的学习紧张而充实,在结业的最后一个下午,我因有事,提前返归,午饭后,我站在学生第二食堂门前的台阶上,幻想着和昨天一样在食堂与那男孩不期而遇,顺便把我剩下的一张晚餐票相送给他,并向他说声感谢,作个道别,在人来人往的瑟瑟寒风中,在学生饭堂擦肩而过的人群里,我苦苦等寻了半个小时,最终,还是憾未谋面。
文学大师彭学明、陈福民、刘庆邦、邵丽等的精彩讲解,令我醍醐灌顶,他们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那么深邃,能聆听他们的教诲,使我受益匪浅,而我的“忘年交”朋友乐观、助人自助的奉献与奋斗尤使我不能忘怀。(河南省沈丘县北郊卫生院 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