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张国英老师是从我初中一年级开始的,也是我人生路上最美的邂逅和遇见,恩师是位学识渊博,朴实厚道,仁爱高尚,乐于奉献的人,以前是,退休后仍是。
我小学毕业是一九七七年,本来家中已为我提前规划好了两条人生之路:一条是留城待业,一条是下放到我大姑家的村庄,滚一身泥巴,磨一手老茧,炼一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红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虽然,那年我仅满十二岁,还是一位稚气未脱的少年。是年九月的一天,父亲下班回家后,春风满面,兴冲冲的告诉我:不用再操心留城和下放的事了,好好学习,将来高考,我已经跟一初中教数学的张国英老师打过招呼了,把你分到她的班上,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恩师的名讳。
父亲和恩师是故交,恩师以前在北郊的一所学校教书,父亲在教改组工作,恩师和父亲都是北郊教育界一个战壕的战友,后因工作需要,恩师调往县一中任初一六、初一五两班数学教师兼初中部年级组长,恩师曾问父亲:“马校长,你小家伙学习咋样?”,“小家伙底子挺好,蛮聪明的”,父亲的话有点言过其实,文革后期的小学,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正在社会上蔓延,被彪炳的“白卷先生”也根深蒂固于每人的脑海,学生在校的时间,几乎用于拾砖渣、捞砂浆,拾大粪等勤工俭学,或进工厂唱歌,搞文艺宣传,根本无暇专心读书,“开门办学”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寥寥无几,书本知识的汲取和掌握十分匮乏和苍白,自己数学作业的完成全凭“抄袭”,蹉跎了小学美好的时光。
结缘恩师是我一生的幸运和福缘,初识恩师,也是段雕刻时光的记忆,恩师中等身材,短发,双眼皮下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如明亮的宝石炯炯有神,她名如其人,走路和教学都英姿飒爽,为节省时间,恩师有备而来,常常把当堂要讲的定理、定义或作业题提前板书在一块小黑板上,恩师的板书特别工整漂亮,方块字遒劲有力,仿若刀刻,形如字帖,恩师知晓我们是文革后期直接升级上来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只有严要求,多补习,才能赶上学习的步伐,书山有路勤为径,恩师笃信勤能补拙,流逝的时间和荒芜的学业要及时弥补回来,她无私地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无暇照顾一双年幼的儿女,放弃了相夫教子的天伦之乐,不论是自习课还是下午放学后延长的两节课时间,都成了恩师“法定”雷打不动的补课时间,恩师的补课属义务,分文不取,从小学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到分数的通分、四则混合运算,恩师都讲得透彻清晰,层次分明,恩师授课像一位排兵布阵的将军,定理、公式信手拈来,每每有复杂的难题时,看似山重水复,但却都能独辟蹊径,柳暗花明,故深得全年级师生的青睐和赞赏,渐渐在全县闻名遐迩,常常在自习堂恩师补课时,教室的玻璃窗和门口,挤满了外班羡慕拜谒,前来聆听的学生,这成为当时沈丘一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名师出高徒,此言甚是。恩师授课时要求,每节课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必须当天背熟,融会贯通,我作为班中四个小组长之一,常常是重任在肩,首先向恩师背诵,背会后,再让小组成员给我背,“温故而知新”是恩师常说的一句话,她这样说的,也要求我们这样做,每天讲新课前,恩师都要提问并复习上节所学内容,回答问题,恩师总是对我有颇多垂爱和眷顾,所以不论课堂还是课前、课后,我都必须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全力做好数学功课,不敢有丝毫懈怠,我的数学成绩也因此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令小学时的同学惊诧不已,刮目相看。
初秋的一天,微风轻拂,田野里已是硕果累累,丰收在望。家住农村的同桌观恒,下午来校上学时,给我拿来一把芝麻穴子和一只小狗,绿色的芝麻穴子像船舱互扣密封的小船,剥开的芝麻穴子,每只“小船”里,有被横隔隔开的两排粒粒嫩白饱满的芝麻,嗑入口中,细嚼慢咽,如啜芝麻油的甘露,清香悠悠滋润心田;黄色的小狗,毛茸茸的、浑身滚圆,虎头虎脑,煞是可爱;上课了,小狗无处存放,无可奈何,我只得把小狗用书包堵在课桌内,下午的两节课是恩师的数学课,恩师的讲课是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她首先复习了上节课所讲知识,然后,进行了提问,问:“谁来回答?”,这时,“屈尊蜗居”于课桌内的小狗,不甘寂寞,拼命地挤开封堵的书包,抢先“发言”:“汪、汪、汪”,寂静的教室,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笑,同学们寻觅责怪的目光齐刷刷的投向了我,愧疚的思绪在我心中弥漫,我窘羞的满脸通红,如犯了错误的孩子,无地自容,等待着老师的批评和斥责;“马力,你回答一下吧?”,恩师微微一笑,没有丝毫的责备和迁怒,慈祥的目光里闪烁着鼓励和关爱,恩师刻意让我回答,以免我上课时注意力分神,恩师对我细微的心理关注,润物无声,为我播散下了未来和希望,我如释重负,清晰完整地回答了恩师的提问,恩师的包容、信任、怜爱和良苦用心,给足了我少年时的颜面和自尊,也许在恩师教学的时光岁月里,这样的小事她早已淡忘,但它却一直温暖着我的心扉,让我学会大度、宽容和感恩,在我敬仰的心灵深处,一直矗立着恩师当年默默奉献,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身影。
初秋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徜徉在室内,地面洒成一片银白,集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优秀教师于一身的恩师,已是功成名就,桃李满天下,恩师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捧给了学生,如今,她退而不休,仍在自己钟爱的三尺讲台辛勤耕耘。(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