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庄店镇的临街小巷内,有个银匠世家。世家人姓李,老把式“打银”手艺世代传承,到李海洪一辈,已有二百多年。
50岁的李海洪坐在桌前,一手攥着锤子,一手稳住钉子,小心翼翼地錾刻着桌上的银饰。伴随朴素的语言,李海洪和银器从年少走到如今的故事如光影般缓缓放映而过,让人回味。
银匠李海洪说;“从我下学就学这个,老父亲说这个手艺不能失传了,你慢慢学吧。听老父亲说是从祖上就干银饰(手艺),一直往下传,传好多年了,这个手艺别讲挣钱多少,养家糊口挣个饭吃。慢慢的干着,这不是一直在干。”
在此后的20年里,白天,李海洪挑着扁担,载着工具箱走街串巷;夜晚,他在点燃的煤油灯下,借着昏黄的光亮敲敲打打制作银饰。
银匠李海洪说:“吃了饭就开始干活,一做一上午,一做一下午。手工活慢,打银扣啊、锁子啊、镯子啊。还零碎,做了这一遍做那一遍,来回做。天天坐那都没事就做,累了就站起来歇歇转转,一直做到现在。”
“要做手艺先做人”,这是李海洪多年来始终不变的信仰。走街串巷当“银货郎”给顾客打银饰,他从不缺斤短两,诚信的态度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
银匠李海洪说:“在会上卖,逢集出摊,当时弄个桌子,弄个笼子在那挂着卖,过去的时候送东西最实行这。
就这样,能吃苦、有毅力、手艺精、信誉好的李海洪掘取了第一桶金,真正凭一双手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打银40年,李海洪从走街串巷的“银货郎”,变成了拥有店面和品牌的“非遗传承人”。 如今,工艺品进了商超,卖到了网上。
银匠李海洪说:“咱们这手艺好比刻个花,顾客要个啥花,要啥样的跟你刻啥样的。花样都不用瞧,打好就很合适,而且不重样,咱这是刻一个一个样,咱刻花就跟拿笔一样你想往哪画往哪画。花型上,千变万化,咱变得快。”
模具、铁砧、焊枪……李海洪将自己的激情全部倾注在每件作品中。熔银、锻打、制条、制丝、制片、压花、纹饰钻雕、编结、装配、清洗等工艺,他都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薪火相传,雏凤声清。屋内漆面早已脱落的工作台,见证了十几代人的手艺和精神的传承。桌台上的盒子里,放满了各式各样的模具,有锤子、镫子、錾子、锉子等工具。订单不断,李海洪和儿子忙得不可开交。爷俩常常蹲坐在工作台前,动辄便是半晌,待回过神来,汗水早已打湿衣衫。
银匠李海洪说,“最大的希望就是慢慢的儿子能学会,慢慢的往下干,慢慢的往下传慢慢地干,手艺不能失传。”
银首饰、银器具……一件件精致的饰品大美无言,传递着代代传承手艺的灵性和智慧。半辈光阴,李海洪坚守的,是从父亲那学来的原汁原味的老手艺。
小锤叮当响,已过二百年。(王佳佳 李磊 文领 红甫 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