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稼轩在这里既是抒情,又是写实,荠菜的生命力确实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父亲说要包菜包子,经过家庭会议讨论表决,决定包地菜包。想起小时候挖地菜的快乐,我自告奋勇承担这个重任。
地菜学名荠菜,又名护生草、菱角菜,传说此菜能治百病,对身体很有益处,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所以民谚说:“三月三月,荠菜当灵丹。”追溯人们吃荠菜的历史,《诗经》里有“甘之如荠”之句,可见起码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知道荠菜味道之美了。中学语文课本更精选了现代作家张洁的《挖荠菜》一文。
荠菜随处可见,在过去粮食十分紧张的年代,它是帮助人们度过春荒的常用食品,因此与历代贫苦人民和贫穷文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文人留下了不朽的名句。唐代诗人杜甫,靠“墙阴老春荠”,度过了漫长的艰难岁月。北宋范仲淹早年贫寒,常以荠菜为食,他在《荠赋》中写道:“陶家雍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入口中,嚼生宫商角徵。”北宋末年的苏东坡喜用荠菜、萝卜等和米作羹不加调味品,命名为“东坡羹”。南宋陆游晚年对荠菜更是嗜之若命,还写诗赞道:“惟荠天所赐,青春被陵冈。珍美屏盐酪,耿介凌霜霜。”不仅赞赏荠菜之味美,更称颂它不畏严寒的品格。
荠菜的叶子扁平,贴在地上,叶的边缘呈锯齿状。开着小白花的荠菜最好认,可是已经老了,要选择那些没开花的。我们喜欢去麦地和蔬菜地挖,那里面土质松软,荠菜又大又肥,轻轻一拔,洁白的菜根拉得长长的。古训中有一句:“人咬菜根,百事可做”,本是激励人们要能吃苦,可荠菜根带着甜味,却是我们最喜欢吃的。
放眼望去,田野里尽是青青的麦苗,没必要担心踩踏了别人家的麦子,开春前的麦地不怕踩踏,它们的生命力旺盛着呢!顺着麦苗寻找荠菜,因为满眼的绿色,时间长了,常会产生视觉疲劳。有时会长久找不到一棵,有时会忽然冒出一大片,焦虑和喜悦常常交替而来。这样一路挖来,终于挖得累了,直起腰来,才发现已是越走越远。这个时候看自己袋子,荠菜已是满满的,快要溢出来了。
在久已远离乡野生活的今天,每到乍暖还寒时节,坐在钢筯水泥搭建的冰冷的“笼子”里,不由自主地会回想起儿时在田野中挖荠菜的情形,飘向记忆深处的思绪一发而不可收。回味是一种平静的愉快,它慢慢地带着往事缓缓流淌过来,像透过阴霾天宇的一束阳光,将我们带进纯净的、不带任何杂质的空灵中。(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