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县创新理论宣讲形式,频频使出“新招”,在机制建设、学习培训、创新活动载体和宣讲互动交流上做文章,努力下一番“绣花”功夫,让党的政策和理论宣讲进机关、进农家、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使理论宣讲因人施教、落地生根。
一是核心引领,构建广覆盖宣讲网格。高度重视理论宣讲工作,组建高规格的“县委宣讲团”以及多层次的“百姓宣讲团”。“脱贫致富典型宣讲团”、“道德模范宣讲团”、“杰出青年宣讲团”、“巾帼英雄宣讲团”、“企业家宣讲团”等,现共有宣讲成员163名,既有理论功底深厚的理论专家,也有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教师、沈丘好人、杰出青年、道德模范和企业家。十九大以来,我县“县委宣讲团”和“百姓宣讲团”共开展理论宣讲125场,受众5.5万人次。
二是集中培训,培育接地气的行家里手。县委宣传部负责全县宣讲活动的统一组织安排工作,定期举办理论宣讲专题培训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讲座10次,培训宣讲骨干600人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刘庆邦等专家讲师来沈授课,并组织理论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典型宣讲经验。深入挖掘政治素质较好、具有宣讲特长并有奉献精神的“土专家”,严格审核把关,精选宣讲骨干,统一开展培训,进行专家辅导和集中备课。
三是典型示范,打造有影响的宣讲品牌。将党的理论和政策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沙河大鼓、快板书、小品等,加入传统文化形式中,沙河大鼓书非遗传承人王振山老人利用大鼓书宣讲,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推进理论宣讲大众化。变大课堂为小课堂,推行“微宣讲”和“短报告”,全县各乡镇成立“农家课堂”22个,一月一主题,走进村庄、走进农户家中。十九大以来,已开展面对面、心贴心的宣讲活动32场。驻村第一书记宣讲团,创新“小板凳”“庭院式”“地头边”微宣讲模式,用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采取聊天、谈心和帮扶的形式,以身边“小环境”解说脱贫“大形势”。
四是深入人心,实现零距离的互动交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每周下基层调研一天,与干部群众深入沟通交流,讲解理论政策,坚持问计于民。统筹线上加线下理论宣讲工作,运用县电视台、“智慧沈丘”手机台、沈丘手机报、“两微一端”等新兴网络媒体,快速传递理论信息和理论动态。在我县政府网开辟专题专栏,刊登权威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文章,“县委宣讲团”和“百姓宣讲团”成员坚持“到哪山唱哪歌”,深入企业车间、机关与基层、校园课堂、小区院落、田间地头,与受众零距离、面对面宣讲,使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推动理论宣讲工作落实落细。(王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