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从第一年回娘家走亲戚,就要准备大馍。
我记事的时候,谁家生个孩子,人问:生个男孩还是女孩?人家就会回答:生个拿大馍的。这就是生个女孩子的意思。
女孩子给父母拿大馍是有条件的:一是要结婚后,二是春节后回娘家。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其他的可以少拿,但是大馍是必不可少的。能吃上闺女拿的大馍,意味着健康长寿,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富余。
大馍与普通小馍的区别不仅是大小的问题。当然做大馍用的面多,相当于至少三个小馍的用面量。因为大馍个头大,要分多次蒸。先是蒸一个比小馍大点的馍,然后裹上一层面,上笼蒸第二次,再然后,在这个馒头上做各种各样的花式。都做好之后,再找一个大大的红枣,用一根竹签插在上面。然后放在笼里去蒸。出锅之后,就显得又白又大又花哨,特别好看、喜庆。
一般闺女把大馍拿到娘家,娘家的婶子们、大娘们、姐妹们都会聚在一起,相互瞧看谁家的大馍蒸得又白又大又漂亮。所以,蒸大馍又成为新婆婆显摆手艺的一个机会,谁家婆婆大馍蒸得好,会被传半个村庄;谁家婆婆大馍蒸得不好,也会传半个村庄。所以谁家新娶了媳妇,有走娘家的任务,有些手艺不太自信的婆婆会专门请村里会做大馍的人来家做,因为被别人传出去大馍“窝囊”也是挺丢人的事。
刚结婚那几年,大馍都是由婆婆准备的。我婆婆做的大馍偏偏是被人嘲笑的。
十里不同俗,婆家在一百多公里外的另一个县。婆婆家那边做大馍,只讲究大,而不讲究花。所以婆婆做的大馍个头特别大,比我们当地人做的个头要大三分之一,但是上面就比较粗糙了,感觉就像拿了饺子皮大小的一块面,用筷子夹了一个花,放在了大馍上,再放上一个枣,整个儿看起来不成比例。用我们的本地话就叫“闷长(zhang)”。我过年回娘家,拿的大馍会被娘家人笑上一个春节。我告诉她们:我婆婆那边的大馍都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也没有见过人家的。
后来有了孩子,再回婆家过年不方便,也不让婆婆准备大馍了。那时街上已经有卖大馍的了,五块钱可以买两个。再后来,大约是生活稍微富裕了,街上开始流行面包大馍,我就买了面包大馍给娘家送去。再后来,又有了蛋糕大馍,我就又买了蛋糕大馍给娘拿去。
结婚二十几年了,过春节去娘家,所带的礼品可以说是“铁打的大馍,流水的其他”。
事情从去年开始发生了变化。去年,我的母亲去世了。
我不能再拿大馍了,不管是面做的,面包做的,还是蛋糕做的。我父亲十几年前去世的时候,我照样可以拿大馍,并且还是拿成对的。我对母亲说,妈要好好活个大年纪,把爹的寿命都加在妈身上。
今年这个春节已经是母亲去世后的第二个春节了。年前那几天,我心里慌得很,开始思念我父母亲。上街去采购礼品的时候,一路找,一路难过。眼看到卖大馍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大馍再好看,我也不能买了。更难过的是,不管我拿什么东西,母亲再也看不到,再也吃不到了。再去走娘家,是去和我的哥哥嫂子们、侄子们聚一聚,说说话。在娘家能找到的母亲的气息越来越少了。(于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