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在毛主席家里做客》,讲的是红军炊事员、延安大生产特等模范李开文的事。1986年,我随军区赴皖西慰问,到闻名全国的金寨采访,意外获悉李开文还健在,而且就住在这个县的响山寺。一个夜晚,我抱着急切的心情,沿着盘山小道来到了响山寺,找到了李开文的家。
老人把我拉进屋,招呼我坐下。我细细打量着这位已经84岁高龄的老人,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显示出山区老人特有的健康气质。
“来,小刘同志,尝尝咱们山里的南瓜子。”话音刚落,老人已经把一盘瓜子端到了我的跟前。我赶忙起身搀扶着老人坐下,回身环顾了这间堂屋,正中墙上贴着一张油画《走向胜利》,画中有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的光辉形象;右墙壁的镜框里,放着邓颖超、蔡畅等同志送给他的照片。屋子正中放着一张饭桌,陈设十分简朴。“李老,您还保持着当年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啊!”“小刘同志,这个作风是不能搞掉的啰。”
李老给我讲起了他1929年参加红军之后的革命经历。他说,在过草地时,整个草地找不到一把干柴。为了能让同志们吃上点东西,坚持活着走出草地,他每天夜晚用自己的胳肢窝硬是将一把一把湿草暖干,保证部队第二天按时开饭。
“老人家,您吃大苦了!”我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这算什么,那个时候,从主席到咱伙夫,都一样是苦着过来的。”接着,李老回忆起了当时在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延安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的热烈场面。当李老讲到1942年8月的一天,在杨家岭大礼堂,毛主席亲手把“特等模范”的奖状发给他的情景时,激动地站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李富春、蔡畅同志曾挽留李老在北京安度晚年,但李老却要求回大别山,为建设新山区尽一份力。李老回到金寨县后,担任了城关镇粮食仓库的主任。老人讲到,一次他去县里开会,看到招待所食堂的洗碗池里有不少米粒,他就向当时的县委领导“放了炮”。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勤勤恳恳地一直干到1958年离休。
“小刘同志,今天是我高兴随便唠叨唠叨的,都是些老皇历了。不过这些老皇历给年轻人翻翻也有好处。”李老转了话题,“你看,咱们山里还很穷,国家还不富啊!建设国家,要你们年轻人拿出咱们当年的劲头,踏踏实实地干,没有不成的事,就怕志短。”说完,老人充满期望的双眼紧盯着我。我浑身的热血沸腾了:是啊,当年的雪山草地、枪林弹雨,没有征服李老,靠的不正是革命精神吗!今天我们面前还有不少困难,正需要我们发扬过去那样一种拼命精神。“李老,请相信我们吧!”我觉得有许多话要对老人说,可说出来的却就这么一句。老人满意地点着头笑了。
我一看表,已是深夜11点多了,就起身向老人告别。“小刘同志,欢迎你再到我们山里来啊!”老人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跨出门槛,向山下走去。李老站在台阶上,举着灯为我照路。
我不时回首,望着那盏闪亮的灯……(刘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