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80年前的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尽管,我没有走过长征路,甚至连长征沿途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没去过,但,我与长征有缘!
我的长征缘,源于我对山西省临汾市两位老红军的采访。一位是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提到的小红军“山西娃娃”王东平老人,另一位是靠四处募捐为死去的战友建烈士陵园的老红军梁斌。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采访王东平老人时的情景。王东平老人深情地回忆起了与斯诺交往的故事。那是1936年,王东平只有12岁。斯诺在根据地采访期间,他负责斯诺的生活起居,在照顾斯诺的时间里,王东平与斯诺结下了深厚友谊。当时王东平还是个孩子,斯诺亲切地称他为“山西娃娃”。后来,斯诺把这段经历写进了《西行漫记》,而且对王东平有一段描写:“他是个圆滚滚的胖孩子,长着一张娃娃脸,只有十二岁,但他已经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
王东平老人说,当时根据地的生活相当清苦,斯诺虽受到了特殊的照顾,也只能吃到小米饭加两个小菜。吃饭时,斯诺看到共产党的高级干部的生活是那样艰苦,但斗志却是那样高昂,经常感动得流泪。“红军的生活是苦的,纪律是严明的,队伍是伟大的。”斯诺的这句话,王东平老人记了一辈子。
新中国成立后,王东平因伤残由部队转业到山西襄汾工作,先后担任襄汾县公安局副局长、区长、统战部部长等职务。他曾几次到北京看望何长工、杨尚昆等老首长,每次都是只身一人,带上干粮和水壶。当这些老首长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总是一句话:“没有什么困难,我就是想念老首长,来看看你们。”其实,当时王东平生活相当拮据,孩子们也没有工作,但他不愿给国家添麻烦。“长征中,那么多战友在我身边一个个倒下,再也没有起来!比起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战友,我是幸运的,我还有什么理由给国家添麻烦!”这是老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1999年10月15日,王东平走完了他辉煌而又平凡的一生。得知老人逝去的消息,我觉得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心里空落落的。
我所采访的另一位老红军就是梁斌,他曾经爬雪山、过草地,坚持走完了长征。解放战争期间,梁斌参加过太原和临汾战役。
1992年,离休在家的梁斌接到群众来信,要求妥善安置在临汾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遗骨。临汾攻坚战是1948年全国八大攻坚战之一,共有7200人壮烈牺牲,7800人负伤。枪林弹雨中,由于条件所限,战士们匆匆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又投入新的战斗中。据信上说,几十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加之地方上修路筑坝、建筑施工等,许多烈士的遗骨暴露在荒郊野外。
梁斌迅速骑上自行车赶到现场,手捧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的遗骨,禁不住老泪纵横。他当即向民政局反映了情况。然而要建陵园,资金缺口很大。
“我就是讨饭也要把战友的遗骨安葬好!”梁斌想通过募捐筹款来修建烈士陵园,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伴和几位战友,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从此,梁斌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背上那只掉了漆、珍藏多年的军用水壶和那个洗得发白的军用挎包,风雨无阻四处募捐筹款。期间,他吃过闭门羹,挨过骂,从自行车上摔伤过,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为战友寻找栖身之地的信念。有人不理解,而梁斌老人却说:“这点苦累和委屈,比起长征路上的苦难算得了什么!”
在梁斌等人的努力下,1994年5月17日,一座占地十几亩的烈士陵园在临汾市东里村建成,烈士的灵魂终得安息。
在采访这两位老红军时,两位老人都不止一次地提到,长征中,几乎天天打仗,天天有战友在身边倒下,那种苦难只有走过长征的人才能真正体会!两位老人说,恶劣的环境没有动摇他们心中的“念想”: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两位老人所说的念想充分验证了“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 !
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被他们所讲的长征路上的故事所感动。我在想,历时368天的长征,日均行军37公里,翻越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突破了10省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位战士壮烈牺牲……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我触摸到了这数字背后的灵魂!
从两位老红军身上,我看到了对党无比忠诚、对理想信念无比坚定的长征精神,听到了当年红军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如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所言:“长征是人类信念的丰碑!”
靠这铁一般的信念,我们党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一个成立时仅有50多个人的政党,到如今的8000多万人的大党。
靠这铁一般的信念,我们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今天的伟大成绩!
靠这铁一般的信念,我们人民的军队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铸就今天的辉煌!
这铁一般的信念,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法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利器!(曹新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