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长者助手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艺术 > 正文

打麦场

来源:周口日报     时间:2016-08-26     点击数:1350
字体大小:【 】  打印 打印 分享到:

    豫东平原,我的家乡,夏秋时节,打麦场上总是荡漾着欢声笑语。

  麦子将要成熟的时候,下了雨,老年人说是造场雨。生产队赶忙派人把闲了一冬一春的麦场平整好,在土壤适合的情况下套牲口耙场,抹场,造场。精心整理过的打麦场干净光滑,像现在的柏油路面。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麦子成熟了,生产队召开一次群众收麦动员会。会上,戗麦、割麦、拉麦、打扑子、拉搂筢,老人孩子拾麦头,分工合理,恰到好处。

  收麦开始了,田野里、道路上、麦场里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青年男女手拿长把铲子,“吃吃吃”铲子到处麦子倒地。打扑子的把戗倒的麦子打成扑子,鞭把赶着牛拉车来拉,大车前后绑好羊角子,装车的和踩车的配合得好,把车子装得像小山一样,颤颤巍巍地拉到场里。四个人钻下去,手抓车底,背扛车把,呐一声喊,轰隆一声,麦车倒地,场上的人再垛成麦垛。

  哪块地麦子长得好,有妇女们挥镰割下,捆成捆,拉到场里垛好准备摔麦茬,在大家都还住草屋的年代里,修房或盖房必须用麦茬。

  拉完麦的地里,队长领着学生们组成的筢子队,搂零碎麦子。谁搂得堆大多发几个麦黄杏,谁的堆小少发些。为了多吃到杏子,孩子们积极性特高,麦地里搂得很干净,那时叫“颗粒归仓,寸草归垛”。

  场上进的麦,必须当晚上垛,忌场上有麦。夏季雷雨多,天说变就变。如果垛不了垛,遇见下雨,或连阴几天,麦粒在穗子上生根发芽,就打不成粮食了。

  我们生产队600多亩地,麦都进了场。场上垛满了或长或圆的高高的麦垛。孩子们有了玩耍的天堂。最好玩的游戏有“捉迷藏”“打狗腿”“吹豌豆”。“捉迷藏”藏在麦垛旮旯里还好找,可藏在麦垛里就难了,小孩子小,挪动两个麦捆子,朝里一站,再堵好,任凭找方喊破喉咙,他不动,就是找不到。做“打狗腿”的游戏,须有三个小朋友。玩具来自麦秆,做成“狗腿”“铜锤”“鞭秆”。“狗腿”,中间带节的麦秆四根,“铜锤”,一头带节的麦秆四根,“鞭秆”,不带麦节的麦秆四根。长度是握在手掌里,两头不能漏出来。工具准备好,三人手里各拿一样,然后来输赢,赢家先出,推磨顺序,出的什么不得公开,第二人接一个,出一个,以此类推,直到谁手里四根完全一样,谁就赢了。谁连赢三次,就截取一个较粗大的麦秆,约三四寸长,轻轻地在一头劈开,向外翻着,状如小喇叭,仰面躺着,放在嘴里吹。另外两人找来豌豆粒放喇叭上让其吹,吹得恰到好处,豌豆不高不低在麦秆喇叭上晃动,可持续四五十秒钟。有时他们也打扑克牌,下五道方。

  麦场的晚上,大人们扛着被子,挟着席儿来看场,孩子们也跟着。晚上凉爽的风吹过田野,吹过打麦场,吹着庄稼人那赤条条慵懒的身子,非常惬意。大人们教孩子顶风睡没有顺风睡凉快,孩子们一试,果然不假。在大人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说话声中,孩子们早早进入了梦乡。

  忙完麦地里的回茬活,有了好天气,生产队就开始碾麦了。

  一大早,麦场上就热闹起来,男女老少齐上阵,几个人拿着大扫帚把场扫干净,几个人搬耙上垛把麦子扒下来,推麦子的一趟一趟地推,最后整个场上摊满了,当天的摊场就结束了,队长让放工吃早饭。

  鞭把们上午比群众上工早,大家还在吃饭,他们牵上牛马,套上石磙,挂上磱石,头戴草帽,一手牵缰绳,一手拿鞭子,开始碾麦。天空瓦蓝瓦蓝的,一丝儿云也没有,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照着打麦场。当鞭把们兴致来的时候,连着炸响几个响鞭,高一声低一声地吆喝骡马,三匹骡马就小跑起来,碾麦的速度和效果不低于一个小手扶车。接着吆喝声调不断变换,那音调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于是吆喝声,炸鞭声,磙轧麦秸声,磙齐子的吱吜声,共同构成了麦场上令人难忘的情景。

  当鞭把们牵着牛马碾麦的时候,男子坐在场边吸着烟,喝着柳叶子茶,妇女们坐在麦场边的树阴下做针线,孩子们则玩着自己的游戏。

  队长一声吆喝“翻场了”,场边的男子忙站起来,妇女们也放下针线,拿起杈子走进麦场,把碾轧过的麦子翻弄一遍。接着碾,然后翻。这样,再翻两遍,麦粒基本脱落完,麦秆子变成了柔软的白色的秸草,就要起场了。起场的时候,有挑麦秸的,有推麦子麦糠的,最后用扫帚净场。如果有风,就开始扬场,如果没风,先弄个“四六场”,单等起风,有时半夜起风半夜扬。

  起风了扬场开始了,黄灿灿的麦粒雨滴一样落到扫干净的空地上,草屑、麦糠随风飞到了另一边。扬场风大省力,不需扬高,麦粒麦糠,便可分开。排杈把裹着麦粒的麦糠扬到六七尺高就分开,正好。裹着麦粒的麦糠酷似一朵朵云,在六七尺高地方分开降落,一朵又一朵,不断上升,不断分散,飘落,别有一番情致。在不断的沙沙声中,麦堆越来越大,扬场就快要结束了。

  每年打头一场麦子,在扬好场,拢好麦稳子(麦堆)的时候,要烧香放炮以表庆祝。在麦稳子的南面烧一炷香,在场边放一盘炮,男劳力吸着队长散的香烟,孩子们吃着水果糖,大家休息,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一炷香燃尽,开始灌粮入仓,灌粮食的手拿铲斗,在稳子东边(上首)站稳,这也是规矩。

  摔麦茬的场景更是非常热闹。选择晴好的日子,早晨队长吩咐男女劳力把麦垛扒开,麦穗朝上在太阳下晒。到了午间,队长动员说,今天咱们趁天好麦焦,摔麦茬,在牲口屋烧一锅“大茶”。队长事情多,一慌把“一大锅茶”说成了“一锅大茶”。哈哈哈,哈哈哈,一阵笑声过后,大家都做准备去了。一会儿工夫,人们就搬来了小桌、门板、石磙、板凳……麦穗晒了一晌午,好摔。一个麦个子在小桌门板上摔五六下,麦粒就全掉了。“嘭嘭嚓,嘭嘭嚓”,整个麦场上到处是麦个飞舞麦糠翻飞。摔好了的麦茬还要捆成个儿,捆麦茬不怕天晚,往往捆到月亮升高了才罢。

  晾晒麦子要选择好天气。满场都摊上麦粒,毒太阳晒一上午,翻场时锨不够用,就用脚趟。穿鞋鞋里有了麦粒不好走路,索性脱掉鞋光脚趟,直到把脚烫得痒酥酥的。那时候生产队打麦工具落后,所以打场往往要持续一两个月。

  打场结束,就要垛麦秸垛了。首先选择地势高的地方打垛底子。垛上有几个有经验的人领着几个妇女手拿排杈,一边走着踩垛,一边把扔上来的麦秸摊平,下边的壮劳力在垛的一圈朝上上麦秸,其余的把一季子碾成的麦秸都要推到这里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场上到处都是人,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麦秸上完,再把麦糠一篮篮地扔上去盖好垛顶。垛顶要踏实,中间高,两边坡下去,有利排水。最后抽几个技术能手和一堆夹杂麦糠的沙土泥,把垛顶抹得油光发亮。麦秸垛收拾得整整齐齐,美观好看。

  麦秸垛垛好以后,麦场渐渐安静下来。到秋庄稼成熟,玉米、大豆、谷子、棉花等陆续进场翻晒,场上又要热闹一阵子。

  冬天春天里,麦场上往往搭台子唱大戏,或唱大鼓书,麦场又成了娱乐场所。

  如今,生产队的打麦场已经消失,麦场里发生的故事和热闹景致也已渐去渐远,成了遥远的记忆。代替打麦场的是几片花格油布,接着从现代化收割机里流泻下来的麦子,晒一两天就完成了昔时麦场的任务。这是社会发展的成果,改革带来的优越。然而发生在打麦场上的那些生机勃勃的劳动景致,还有一串串荡漾在村庄田野间的欢声笑语,是我们那代人永远不能忘却的。(朱祖领 )

上一篇: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下一篇: 科举诗话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公安备案号:豫公网安备41162402000128号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5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