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参加刘庆邦文学创作研究会揭牌仪式,荣幸而喜悦。一直很喜欢刘庆邦老师的小说,拜读和学习了很多他的作品。刘老师是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王”,这次有机会聆听刘老师的讲座,能面对面请教文学问题,怎么能不激动呢?
在周口沈丘县三槐堂的休息厅里,很多文友其乐融融地聊着天。我忽然看见一位老师,身材不高,气度儒雅,六十来岁,蓝色的羽绒服,灰方格长围巾,黑色裤子,黑色皮鞋。他眼睛不大,目光柔和,柔和里闪现着明亮和睿智的光芒。有很多作家围着他拍合影,我猜测,这位老师可能就是刘庆邦老师了。很快得到证实,等到很多作家与刘老师合影后,我鼓起勇气走过去,问:“刘老师您好,我们能照张合影吗?”刘老师微笑着说:“可以。”说着主动和我握手,我站在刘老师左边,太康县文联的葛老师举起相机,给我们拍了几张照片。合完影,刘老师再次握着我的手说:“谢谢。”没想到刘老师这么谦逊和平易近人。他鼓励我说:“小伙子,耐住寂寞,多读书,好好写,中国文学的未来要靠你们年轻人。”
后来知道,刘老师刚刚从北京回来,没顾上休息,没喝一口水,就被热情的我们包围了。长途劳累的刘老师,被我们拉着合影,始终面带微笑,合完影后,还对我这样一个无名的作者谆谆教诲。刘老师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有着大爱的胸怀。这种人格魅力,像阳光一样温暖和明亮,让人不自觉地想亲近。从刘老师身上我感悟到,成为优秀作家的前提必须要有颗善良的心,有大爱和悲悯的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为人谦逊和坚守良知的态度。
刘庆邦文学创作研究会揭牌仪式圆满结束后,我在三槐堂三楼聆听了刘老师的精彩讲座。
刘老师根据最新创作的小说《黑白男女》,谈了很多关于文学上的真知灼见。他说作家创作不能跟风,要守住内心,坚持独立思考,有自我独立的价值判断。作家必须人格上独立,写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东西,写作要抓住感人与动情的经典细节。他举例说,在一次矿难后,有个带着七岁儿子的女人来矿上处理丈夫的后事。事情处理完,女人哭着不肯上车回家,这时候,她儿子说话了。儿子说:“妈,没事,你不要哭了,有我呢,我回去找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动手把爸从地底下扒上来。”刘老师说到这里,哽咽了,眼泪夺眶而出。我极力忍住眼泪,还是没忍住。会场上很多人都拿出纸巾擦眼泪。经典的细节往往能照亮小说。刘老师擦干眼泪,喝了几口水,平息了情绪,接着讲课。他说,作家要有人道主义精神,还要有感受细微处的敏感。要深入生活,多看,多听,多走,多记。创作时与人物同化,体味人物的性格发展。创作小说时,要牢记“四化”。四化:日常化,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情里发掘深层次的东西;心灵化,找到和世界的联系通道,进入小说里的所有事物,要烙印上个人化的心灵痕迹;诗意化,美学追求,让作品文字有味道,要美,达到“通”的审美境界;哲理化,让读者从小说中产生思索,让小说内涵厚重、思想深刻,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哲理意味,上升到哲理层面,通过细节,让读者品味出来,作家千万不要说出来。听着刘老师的娓娓讲述,不觉已经是中午十二点了。柳岸老师宣布讲座结束,大家一边鼓掌一边意犹未尽。
会后,我站在三槐堂门口,久久凝望挂在墙上的镌刻着“刘庆邦文学创作研究会”的铜牌。初冬的阳光缓缓飘洒,落在铜牌上,像盛开了无数朵灿烂的花朵,幽幽的清香,随着清风,随着白云,芬芳了天地。(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