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沈丘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发展实际,恪尽职守,扎实工作,奏响了促进科学发展、推动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的时代旋律,描绘了一幅沈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美丽画卷。
——“危中求机”: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2014年与“十一五”末的2010年相比,该县GDP年均增长14.2%(现价)、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1%;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14年度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先进县;今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05.9亿元,增长8.9%,增速居全市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8亿元,增长11.3%,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二位;小麦亩产509.1公斤,连续9年居全市第一位。截至今年8月底,全县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24万元,增长12.6%,总量居全市第一位。
面对经济发展下滑压力,该县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借助国家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利用地处中原经济区对接华东经济圈的发展前沿优势,创优发展环境,主动吸引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一大批企业相继落户地方,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工业弱县的形象逐渐转变为工业强县,经济发展越来越好。2014年,全县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提质增效”:产业集聚蓬勃发展
沈丘始终把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作为牵动全局、事关长远的发展载体和重要平台,倾全部精力重点打造、抓实抓好。
目前,沈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7.3平方公里,已建成11.4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2.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5家,比“十一五”末增加23家;2014年,县产业集聚区连续2年被评为全市综合实力最强产业集聚区,连续4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十先进产业集聚区,并晋升为全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今年前三季度,沈丘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5亿元,增长10.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2亿元,增长11.2%;二三产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26.5%;税收收入2.3亿元,增长23.6%;从业人员47000人,增长3%。
沈丘县商务中心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是省发改委第一批批复的县级商务中心区,目前已完成规划编制、部分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全国家居流通业第一品牌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中原传媒图书大厦、金丝猴企业总部、南开大学医学院医养综合体等项目已经入驻;先后代表周口市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全省“两区”建设观摩;市政府2次在沈丘县召开商务中心区建设现场会。
——“日新月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
五年来,沈丘县按照制定好的城市建设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实施城市建设,县城悄悄发生变化,越来越美。
沈丘县按照省委“一基本两牵动”的工作要求,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围绕兆丰大道、东环路、沙颍河城区段“两路一河”组装节点,突出抓好规划引领、高层建设、绿化亮化、完善设施;县城16层以上的高层建筑达到136幢,新建改建了县综合训练馆、康馨游泳馆、标准化田径场、大闸公园、绿城公园、东关街心公园、中华槐园、永基新城喷泉广场等十几处休闲健身场所,绿树满街、清水绕城的县城新形象初步形成;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2.5%;大力推行PPP模式,积极向上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申报9个国家债券专项资金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新一高大道、省道207改建工程建成通车,北园区A线延伸线、50条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年底前可全部竣工,沈郸快速通道、新东环路、沙颍河大桥重建工程即将启动实施,沙颍河东段两岸整治、西蔡河及棚户区改造项目积极推进,掀开了改造老城区的新篇章。
——“强农惠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年间,沈丘县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力度,不断提升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实施惠农举措,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效果。
沈丘县坚持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根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如今,全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22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百亩以上流转土地块共35万亩。北杨集乡林寨行政村被确定为全省土地流转试点单位。全省深化农村改革工作座谈会在该县召开。全县粮食总产连续11年增产增收,是全省黄河以南的第一个小麦亩产超千斤县,并连续7年超千斤。今年,该县夏粮总产51.72万吨,实现“十二连增”,秋粮玉米单产640公斤。
沈丘县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速居全市第一位。
——“老有所养”:社会民生成就突显
五年来,沈丘县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祖国发展成果。
教育攻坚计划持续推进,投资4.6亿元用于教育基础建设;扶贫开发年度任务超额完成,完成整村推进34个,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完成贫困人口脱贫2.92万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0%;新修道路总面积和全年通畅率均居全市第一位;发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3938万元,累计总量居全市第一位;安全饮水集中供水覆盖率82.4%,居全市5个国家级贫困县第一位;完成4500户危房改造项目,危房改造下降率为全市第一位。根据测算,2015年该县脱贫人口为3.65万人,脱贫率31%,比其他4个国家级贫困县高4~5个百分点。平安沈丘建设持续加强。在城区组建治安巡防大队,在乡镇(办)创新组建民兵应急巡逻分队,长期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县财政投资100多万元,为全县每户家庭投保社会治安民生险,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投资6000多万元,完善县乡村三级技防网络,在上半年全省安全感指数调查评比中较以往上升22个位次。
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连续三年先后对189个行政村开展“清洁家园”专项行动,累计投入资金1.9883亿。持续办好县“12345”民生热线;完善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整合交通、发改、财政、扶贫、国土、农综等单位项目资金,县财政配套突破1亿元,修建通村公路516公里,目前已建成通车386公里,其余项目正在有序施工中。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投资7.96亿元,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450套,目前已基本建成2950套,全年基本建成套数可达5330套。
——“招商引资”:撬动经济社会的杠杆
五年来,沈丘县坚持招商引资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狠抓招商引资不放松,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抢抓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等难得机遇,迎难而上取得明显成效。
沈丘县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成立了22个招商分局,由乡镇(办事处)党委书记任分局局长;出台了《2015年工业项目招商引资专项行动方案》,开展系列招商活动。促成了分包企业金丝猴集团与世界500强、北美最大的巧克力生产商美国好时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由美国好时收购金丝猴集团80%股权。同时,好时准备投资50亿元,在沈丘新建亚洲最大的巧克力制造基地,标志着沈丘拥有了第一家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经济发展开始同国际接轨,实现了沈丘食品加工主导产业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张。今年1~8月份,该县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25个,合同投资总额115.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9.7亿元。截至9月底,已完成投资39.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1.4%;新华雪啤酒、雪荣面粉、红木家具、全联盟引食冻干面、玉文化产业园、上海红星美凯龙和商务中心区中原传媒大厦、金丝猴大厦、邮储大厦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改革开放”:释放发展转型新动力
连续5年获评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县,在全市所有县市区中仅此一家;在全省范围内,也仅有沈丘县、临颍县、伊川县和濮阳市4个县市。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部分企业面临市场低迷、库存增加、资金紧张、效益下滑等困难,沈丘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十六条意见”,设立5000万元的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在企业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品牌建设、上市融资、担保贷款等方面落实工业发展奖励措施,促进了全县工业企业健康发展。
有多种商品冠以“沈丘制造”而走向世界各地,有的商品在国外已成知名品牌;北美最大巧克力生产商好时集团主动与沈丘籍企业“联姻”,将业务深入到中国最基层;全国知名企业在向中西部转移时,纷纷落户沈丘投资发展……2014年,沈丘县签约招商项目47个,合同投资总额达409.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2.4亿元;全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3.2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2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实现10903万美元,其中出口完成10738万美元,完成任务的114.7%,同比增长31.9%,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强化责任”: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年来,沈丘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主体责任作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强化政治自觉,落实主体责任,把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二是创新工作载体,夯实村级基础。制定出台《中共沈丘县委关于改进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15条具体措施。三是拓宽党建领域,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深入实施“党建引领非公经济发展”工程,全县已组建非公企业党支部177家,其中产业集聚区48家企业党支部挂牌运行,向104家规模以上企业选派了专职党建工作指导员。四是坚持纪律在前,做到抓早抓小,做到警钟长鸣。五是突出正风肃纪,强化敬畏意识、法制意识和廉洁意识,坚持用制度管人。六是支持纪委工作,突出案件查办。开展简政瘦身,将县纪委牵头或参加的议事协调机构由28个精简为10个;实行松绑减压,明确乡镇纪委书记、县直纪检组长不再分管其他工作,回归主业。七是坚持程序标准,规范选人用人,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工作的人吃亏、不让基层一线的人吃亏“。
(韦伟 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