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是一位人民教师,终身教书育人、行善积德。去年6月,爷爷因病去世,享年84岁。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的到来,让我更想念他,尤其是他老人家写春联的故事更让我难忘。
听我伯父们讲,爷爷参加工作后,每到放寒假的时候,就会准备笔、墨和红纸,开始给村民们写春联。先裁剪红纸,有长的、有方的、有短的,大小不一。那时的冬天比较寒冷,常常屋外飘着鹅毛大雪。爷爷写一会手都冻僵,就一边踱步,一边搓着手思考。除了门对子外,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贴,而且各不相同。如在门口处贴上“出门见喜”,在架子车上贴上“四通八达”,在装粮食的斗、缸上会贴上“五谷丰登”,在猪圈、羊圈上贴上“六畜兴旺”。写得最多的就是“福”字和“春”字,每年都要写上百个。大年三十前,到我家取春联的乡亲们络绎不绝。当红红的春联贴满家家户户时,喜气洋洋、春意盎然的节日气氛顿时而生,爷爷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而在这春联的一写一送一贴中,也体现着乡里乡亲们和和气气、其乐融融的乡情。
在我儿时,每当春节前,我和堂哥堂姐也常常围着爷爷,看他写春联。在那一笔一划、工工整整的的字迹中,有的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有的表达了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如“大地沐春晖万紫千红开盛世,神州沐党恩五湖四海乐丰年”;有的反映了对后辈的殷切希望,如“绽蕾花树株株秀,破土春笋节节高”“春联满写新春意,壮志早酬少壮时”;有的体现了对向善向上的家风追求:“传家有训凭厚道,处世无奇靠诚心”“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田,至今一直激励着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近年来,爷爷年老多病,加上村民们日渐富裕,常买印制的春联,爷爷就写得越来越少了。但看得出来,爷爷心有不甘,若有所失。记得一次爷爷说:“春联直接写和买的感觉是不同的,最好还是写……买是买不来的。”在他的引导下,他的大重孙在上小学时就练习书法,今年就开始写春联了。他一笔一划的动作,有其太爷爷的遗风,赢得了大家的一片称赞。
我还听说,爷爷有一年看到漫天飞雪,忽然出了一副对联,上联为“瑞雪迎春春伴雪飞到”,让我正在上高中的二伯和三伯对下联。二伯、三伯反复斟酌,最终想出的下联为“红梅飘香香从苦寒来”。爷爷不太满意,说涵义有了,但对仗还不够工整。今年恰逢鸡年,我突然觉得可以用“金鸡报晓晓随鸡鸣来”,来对爷爷的上联。
春联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的、特有的文字形式不仅仅烘托了节日气氛,还教化着人们的心灵。在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名句中,分明蕴藏着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昂扬向上的密码。我想,这正是爷爷钟爱写春联的原因,而对写春联的钟爱也是爷爷留给我们无穷的精神财富之一。而今, 写春联的家风传承了下来,遗憾的上联也有了下联。或许,爷爷可以含笑九泉了。(王梅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