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革故鼎新七十载 不忘初心谱华章
70年栉风沐雨,70年奋勇前行。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几代沈丘人闻鸡起舞、砥砺奋进,让沈丘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县围绕巩固脱贫成果目标,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推进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绘就沈丘特色添彩画卷,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工业兴县 加快打造豫东工业名城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投资,沈丘工业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一批沿海企业的内迁和本地企业的转型升级,使我县工业建设迎来了发展高潮。这一时期,全县共有地方国营和集体工厂173个,工业总产值占工农总产值的比重由1950年的2.4%上升到1984年的46.1%。
2000年前后,全县各类工业企业达9000余家,涉及食品、机械、纺织等20多个行业,产品达1300多种。“金丝猴”糖果、“球迷”糖果、榨油机等136个产品先后获省优产品称号,12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进入新世纪后,我县工业企业根据市场形势和产业发展规律,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达到14.95平方公里,入驻规模以上企业135家,形成食品加工、机械电子两大主导产业和特色聚酯网产业以及纺织服装等辅助产业。从名噪一时的“小上海”到如今的工业化强县,沈丘工业实力不断增强。
截至目前,我县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达到5.8万人。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先进产业集聚区”、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表彰为“二星级产业集聚区”、连续五年被市政府表彰为“综合实力最强产业集聚区”、被省政府表彰为“河南省企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被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河南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被河南省商标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认定为“产业集群商标品牌培育基地”。
宜居宜业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
坐卧于豫东平原,依偎泱泱颍河的沈丘,一直都是一座美丽宜居的城市。
曾经,这个由集镇发展起来的年轻城市框架狭小,两条主街穿城而过,街道脏乱差,城市管理无从谈起。
70年,弹指一挥间,而今,漫步城区,道路纵横交错,街道管理有序,干净整洁、绿意盎然,一幅人见人爱的城市画卷绽现眼前。尤其是2007年至2017年,全县实施较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6个,共投入399.4亿元,城乡面貌全面改观。
“东扩南移北上”拉大了城市骨架,翻开沈丘城市公路网图,从最初稀疏的几条“线”,变成纵横交错织成的路网,北城新区、东城新区、行政新区,产业集聚区,沈丘的面积不再是狭小的沙颍河两岸。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功能也在不断完善。持续开展的以“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为主题的环境卫生大清理活动。针对城区主次干道、城市出入口,卫生死角、集贸市场、沿街门店、车站周边、背街小巷、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的环境卫生现状,对建筑垃圾和卫生死角逐片开展全面清理。主次干道和重点区域做到24小时保洁,城市出入口、背街小巷等部位做到16小时保洁;城区垃圾密闭收集运输、日产日清,清运率达到100%。
大力实施美化提质、文脉重塑、夜景亮化等“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推进公交都市、智慧城市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城市的承载力、舒适度、便利性、品质感得到显著提升,宜居宜业成为沈丘新形象。
绿色发展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县坚持走“环境就是民生,水清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沈丘软实力、新招牌。
我县统筹实施了“减煤、抑尘、治源、禁燃、控车、增绿”六大措施,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污染企业被坚决取缔,稳步推进“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
今年4月份起,500余人的联合执法队共排查“散乱污”企业152家,取缔115家,关闭5家,整治35家,4个督导组不间断排查,发现一起,取缔一起,确保全县“散乱污”实现动态清零。沈丘的天更蓝了。
围绕沙颍河流域水质最清目标,我县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度,全面开展河渠“清四乱”专项行动;沙颍河“滨河游园”成为流域“系统治污、柔性治水”的成功典范;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污水处理厂全提标,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沈丘的水更清了。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见缝插绿,遇墙布绿,沿河披绿”等形式,打造功能完善、分布均衡、便民利民的城市公园体系。目前,全县城区内共有行道树41037棵,各类绿地面积606.17公顷,公园面积230.5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人,绿化覆盖率40.26%、绿地率36.74%。沈丘的城更绿了。
以文化人 彰显沈丘深厚文化底蕴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中国医学外科鼻祖华佗在此行医,逝后葬于此地,成为千载传奇;世界上现存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千字文》作者周兴嗣生于斯,长于斯;始建于元代的清真古寺见证了近代的烽火岁月和沈丘人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文狮子、青三彩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传承有序,薪火不息。
近年来,我县以周口市“满城文化半城水”的文化发展理念为目标,继续立足自身实际,加快文化兴县步伐,在文明城市创建、民生工程实施、城乡风貌改善、产品文化包装、旅游产业发展、城乡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打造等方面,更加广泛地尊重和重视文化的话语权,让老百姓感受到文化的温暖和文化的力量。
同时,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提升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在行政新区高标准建成了设施齐全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成为了广大群众锻炼、休闲的好去处;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也已建设完成,实现了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歌舞有场所、学习有书屋、电影送下乡、数字化电视“村村通”的文化生活目标,丰富了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城乡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让文化如涓涓细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民生改善 人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沈丘越来越美,人们的生活越过越甜。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分别达到25908元和10917元,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0%以上。我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发展生产,努力改善民生,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实现全面脱贫,正在迈向全面小康。
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实现了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向多元化经营转变,2018年农业总产值达到74.6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88.6万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完成,“六村共建”在全县铺开,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农村呈现出崭新面貌。
脱贫攻坚成效明显。通过一系列攻坚举措向贫困宣战,经过近几年的精准帮扶、不懈努力,全县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底,全县15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已脱贫人口27112户111606人,未脱贫3577户1115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0%,顺利脱贫摘帽。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编制2015—2017年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将全县所有贫困村涵盖在内,统筹整合了县发改委、交通、国土、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农村道路项目资金,规划修建农村道路1048公里,实现所有自然村之间道路通达目标。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县持续投入1500多万元用于乡村的美化、绿化、亮化、修建垃圾池等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民生持续改善。把教育当成最大的民生工程,高度重视,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验收。建立学生数据共享、工作对接、动态管理、研判会商、结对帮扶“五项”资助机制,投入资助经费3033万元,惠及学生4.5439万人次;2019年生源地贷款办理9146人,贷款金额6956.69万元,被评为“河南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考核优秀单位”。
公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持续提升。县长民生热线办结率达到100%,回访满意率达到93.6%。推进社会治安民生保险,新建改建22个乡镇综治中心、510个村级综治中心,扎实推进“一村一警”和治安监控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落到实处,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沈丘将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奋力拼搏,不断书写追赶超越的新篇章!(肖飞 王佳佳 黄海涛 马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