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人
我的左邻过去是一位歌星,天天躲在房子里听她自己当年灌的唱片。右邻是一位退休的教授,天天喃喃祈祷着什么。在我的想象中,这位教授一定衰老不堪了。
事实不然,我发现70岁的教授精神健旺,步履轻快,眼睛闪着喜悦的光芒。倒是那位歌星,40多岁就已经面色灰槁,老态龙钟了。
原来失意的歌星天天回忆过去,自怜自叹,“苦酒满杯”摧毁了她的生机。而老教授虽然已经桃李满天下,退休后却又开始发奋学习拉丁文。他说:“每多认识一个生字,我就觉得年轻了1岁。”我所听到的“祈祷”,其实就是他低沉的读书声。
(广美)
读书有什么用?这是一名大学生向我的提问。在有书以来的文明史上这本不是个问题,但进入知识碎片化的时代,这个问题的确成为他或她心底的发问,虽不振聋发聩,却也发人深省。
信息革命的今天,任何一个简单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网络解决,谷歌与百度随时能帮助你解决你遇到的难题,简单有效而无须辛苦读书。浅尝辄止形容网络上的学习再贴切不过。不求甚解成为了今日大多数人读书的常态,于是,“读书有什么用”就真的成为了问题。
我作了如下回答:读书可以让你与众不同,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语)即是贴切的一种表达。学校所读之书可不视为书,故有“课本”之谓。此读书则是文史子集外加科学一类,读之与不读有天壤之别。书多读之士,知恐惧,知羞耻,知艰难,古人以为有此三知方可成人,无此三知仅有人之躯壳而已。惜今天这类躯壳充斥视野。
读书的作用为了不成为躯壳而已。读科学书,让你多一分理智,多一分逻辑,继而让你的分析更准确;读文学书,让你多一分情感,多一分形象,继而让你的情感更细腻;读哲学书,让你多一分思辨,多一分智慧,继而让你的思想更深刻;至于其他学科的著作,读史学书生发史观,无史观则无力以观沧海,读玄学书进入深邃,不进入则不知天外有天……
书只能自己去苦读,不能让别人替读。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先贤之语仍是至理名言,不因网络的出现而改变。
(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