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东风劲吹,如今,也让沈丘县周营乡刘集村的160余名“船老大”搭上互联网快车,收益倍增。“现在村里成立了航运公司,又用上互联网,今后俺再不用因信息闭塞、销售不畅、货源少、收入低发愁了。俺们要抱团闯市场,劈波斩浪奔小康!今年上半年,俺家的航运收入比去年同期高了一半多。”昨日,沈丘县周营乡刘集村的“船老大”张德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周营乡刘集村依傍沙颍河,有着上百年的驶船传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村从事航运的农户逐渐多了起来,常年活跃在淮河、长江流域。
过去,村上的这些“船老大”们多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在承揽货源、行驶航线方面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同行业者相互压价,市场竞争激烈,致使部分“船老大”的生意一直不景气。
对此,为解决村上少数船民因货源不足而吃不饱、收入低的问题。去年,该村联合组建了沈丘县第二航运公司。全村及周围600多位船民、160多条船舶加入,最大的船舶吨位级达9000吨,最小的有1500吨位级。公司采取统一管理、统一划定运营航线、统一配发货源等运作方式,这样一来,众多“船老大”们的生意也由此红火起来。
同时,为了把公司做强做大,做得风生水起,该公司又通过电商平台向外拓展承接货运业务,从而使一笔一笔的大单业务纷至沓来,让众多的“船老大”们兴奋不已。
该村船民张运芳于2013年在农发行的资金帮扶下,购置了两艘4000吨位级的大型钢驳船从事航运业。“俺在村上航运公司的安排下专跑湖北宜昌的货运航线。运营中网上签单,线下验货交易,网银结账,很便捷。从宜昌到上海,满打满算,跑一趟需要20多天,纯利润能有28万元!”张运芳电话中告诉笔者。
据了解,目前该村从事航运生意的船民有600余名,“船老大”们的年纯收入在9000万元以上。(谢辛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