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8日,是第14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消除肝炎,积极行动”。为进一步提升全民病毒性肝炎防治意识,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最大限度遏制新发感染,尽早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今天向大家科普一下丙肝相关预防知识。
说起肝炎,也许你立刻想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部疼痛或不适、黄疸等症状,可是有一种肝炎,大部分感染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你知道吗?
它就是被称为“隐匿的杀手”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
关于丙肝,我们先来看看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组数据:
全球估计有7100万人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20年内出现肝硬化的危险在15%~30%之间。
丙型肝炎是肝癌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
世卫组织估计,2016年,约有39.9万人死于丙型肝炎,主要缘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原发性肝癌)。
目前尚无针对丙肝的有效疫苗。
有没有很吃惊,原来没有症状的丙肝杀伤力不容小觑,并且目前没有疫苗可以使用。所以呢,让我们来了解了解“杀手”吧,你想知道的“杀手”信息都在这里啦。
地理分布
全球受丙肝影响最大的区域是东地中海和欧洲,估计2015年的流行率分别为2.3%和1.5%。其他区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从0.5%到1.0%不等。
传播
丙肝病毒通过血液传播。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为:
以共用注射器方式注射毒品;
重复使用或者没有彻底消毒医疗器械;
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可导致血液接触的性行为(例如,在男男性行为者中,特别是那些艾滋病毒感染者或为防范艾滋病毒感染接受暴露前预防治疗的人员)。
丙肝病毒也可通过性行为方式传播,且可从受到感染的母亲传给其婴儿,然而这些传播方式并不十分常见。
丙肝不会通过母乳、食品或水传播,也不会通过与感染者拥抱、接吻以及共用食品或饮料等传播。
症状
丙肝的潜伏期为两周至六个月。可能出现的急性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尿色深、大便颜色变浅、关节酸痛和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但是大部分感染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检测和诊断
由于丙肝病毒新发感染通常没有症状,因此在新近感染期很少有人诊断。对于那些发展为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而言,感染状况也往往不明确,因为感染者在获得感染后的几十年内依然没有症状,直至出现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的继发症状时才得以诊断。
对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可分为两步:
1.利用血清学方法来检测抗丙肝病毒抗体;
2.如对抗丙肝病毒抗体的检测呈阳性反应,就需要对丙肝病毒核酸(HCV RNA)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慢性丙肝病毒感染。
接受检测
早期诊断能够预防可能因感染带来的健康问题并防止病毒传播。建议对可能存在较高感染风险的人员进行检测。
具有丙肝病毒较高感染风险的人群包括:
注射吸毒者;
在感染控制做法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接受了受到感染的血液制品或者创伤性操作的人员;
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生下的儿童;
有受到丙肝病毒感染的性伴侣;
艾滋病毒感染者;
有纹身或者穿孔的人。
治疗
由于一些人产生的免疫反应可将感染清除,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丙肝病毒新发感染者都需要治疗。然而,当丙肝病毒感染未被清除时,就有必要进行治疗。
预防
目前尚没有针对丙肝的有效疫苗,因此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有赖于减少该病毒的暴露风险。具体建议:
安全并恰当使用医疗注射;
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和废弃物;
对捐献的血液进行乙肝和丙肝(以及艾滋病毒和梅毒)检测;
对卫生工作人员开展培训;
手卫生:包括外科手消毒方法、洗手以及使用手套;
促进正确、持续使用安全套。
对于丙肝病毒感染者,建议: 接受与关怀和治疗方案有关的教育和咨询;
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防止出现这些肝炎病毒的合并感染,并保护肝脏;
及早接受适当医疗管理,包括得到抗病毒治疗;
定期监测,以尽早获得慢性肝病诊断。
治疗政策:国家已将丙肝抗病毒治疗纳入医保重特病门诊报补范围,国家报销80%,个人仅付20%,规范服药三个月,丙肝彻底治愈率达到95%以上。
消除肝炎,积极行动。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实现2030年全面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