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行空马年去,三阳开泰羊年临。在羊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亲朋好友相聚一堂,茶余酒后,追溯一下羊的历史,吟诵几首带羊字的诗词,探讨一下羊文化,倒也饶有趣味。
羊属偶蹄类反刍食草动物,六畜之一。在牛、马、羊、鸡、犬、豕中占第三位。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是我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在十二属相中,羊排在第八位。民间传说,羊吃了未时的草,青草虽被羊吃,但草根的再生却越来越强。所以,未时就属羊了。十二属相源于哪个朝代,历史上没有确切记载。据清代赵翼在《除余丛考》中考证,十二属相始于汉代。到了南北朝时,已有十二生肖的诗。《列朝诗集》中记载了明代大学者胡俨的一首“十二属相诗”,句句用典,颇有趣味。原诗抄录如下,以飨读者:“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舞阳属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东头。”
羊,有山羊、绵羊之分,是一种很温顺的动物,饲养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羊与我们生产、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自古以来,羊就是农、牧民最喜欢饲养的家畜。据有关历史资料考证,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开始养羊,殷商铜铭文有羊的记载。商代甲骨文中有羊的象形文字。古时候,人们就把牛、羊当祭品,有时竟多达三百余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无羊》中就有“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的描绘,反映了商周朝代养羊业的盛况。到了汉代,养羊业进一步发展,涌现出许多养羊能手。其中佼佼者是农民出身的卜式。他曾赶着100多只羊,到草区放牧。由于卜式的精心管理,十几年后,他的羊群居然发展到一千多只。后被皇家选中,为汉武帝牧羊于上林苑中。同时,他还编著了我国最早的一部养羊专著《养羊法》。随着养羊业的发展,汉代又兴起了毛纺织业。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曾经发现了羊毛地毯的残片。
在历代文字作品中,描述羊的作品很多。如:《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以羊易牛”的典故泛指替代。《醒世恒言》卷七:“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历代诗词中带羊字的佳作也不少。如:萧纲·《仙客》诗:“穿池听龙长,叱石待羊归。”南朝·陈阴铿诗:“聊持履成燕,戏以石为羊。”陈毅元帅《亡羊》诗:“亡羊惧歧路,染丝悲墨子。”诗人用羊字最多的当数唐代。温庭筠诗:“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李白诗:“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
近代伟大文学家鲁迅·《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鲁迅诗中最后一句用的是“黄羊祭灶”的典故。此典来源于《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汉宣帝时,阴子方以黄羊祭灶而致富是子虚乌有的无稽之谈。但因此事却成为“黄羊祭灶”祈富的典故。鲁迅借用这个典故说,家境贫寒,腊月祭灶时,典当了衣服才能买一点香烛之类的东西敬神,家中别无他物,当然也就不只是少黄羊作供献了。诗人巧妙地揶揄现实,思想完全超脱了祭灶祈富的陈腐观念。商周朝代,有个典故“骑羊成仙”,说的是:周成王时,羌人葛由常刻木羊到市上去卖。一天早晨,他骑羊到了蜀川,蜀地的诸多王公贵族知道他是仙人,便都顶礼膜拜,追随他上了绥山,后来都成了仙。“亡羊补牢”的典故家喻户晓,是比喻事情出了差错,要从中吸取教训,及时补救。宋·陆游《秋兴》诗:“惩羹吹齑岂其非,亡羊补牢理所宜。”用的就是这个典故。《晋书·后妃传上·武悼杨皇后传》附《胡贵嫔传》,记述了一个有关羊的有趣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晋平吴之后,武帝司马炎后宫妃嫔极多,三宫六院佳丽无数。因为多宠幸,每日竟不知该去哪宫为好。万般无奈,这个荒淫无道的皇帝就坐在羊拉的车上,任其所至。到了之后,便赐宴留宿。年轻美貌的嫔妃们为了争得皇帝宠幸,便在门口插上竹叶,地面洒上盐水,以引诱羊去舔食,达到招引皇帝羊车的目的。后以此用为嫔妃争宠的典故。李商隐诗:“云母滤宫月,夜夜白于水。赚得羊车来,低扇遮黄子。”这里“赚得羊车来”,即用晋武帝时“竹叶羊车”的典故。(姜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