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农历马年,“马上”这个词迅速蹿红。短信里、电视里、网上,到处都是“马上发财”、“马上幸福”、“马上有房”等诸如此类带着美好愿望的祝福语。
在汉语中,“马上”就是“立刻”、“很快”的意思。关于“马上”的历史由来,也可以印证这一点。说的是一位文人,投笔从戎之后,每当长官需要文书拟写,他都能靠在马背上很快完成。后来人就用“马上”来形容效率高和时间短。
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马上”这个时间副词似乎被后人拖拉得越来越长。年前去行政服务大楼办事,大老远跑到办公室门口,结果没人。我低头看看手机,周二,9点,应该上班呀!按门上留下的电话打过去,对方说“马上就到”,我心想那就等会儿吧。谁知一等就是半个小时,那人才慢吞吞地过来。这个“马上”原来等于30分钟。还有比这更长的“马上”。前几天,我家电表老跳闸,我从电业局查到负责我们这一片儿线路维护的电工的电话。我打电话把我家的情况告诉他,他说需要换一个新的电闸。我问他啥时候能过来,他说“马上过来”。经历过上一次的事情后,我不再把“马上”想得那么快。结果这位电工大哥一个半小时后才来到我家。见面我就笑着问他,大哥你不是说“马上”么?这位大哥竟然诧异地看看我——似乎我有点儿不懂中国国情了——振振有词地解释,刚才开会呢。连个“对不起”也不说。吃一堑长一智,我再遇到说“马上”的朋友,一定会追问一句,请您说具体时间,几时几分。
经历过这些事后,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马上”到底是多长时间。在网上看过一个统计:工作中,男人说“马上”,平均要15分钟,女人要25分钟以上。看来,这种模糊性的“马上”,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国人已经学会用分析学的理性眼光来看待了,当然其中也可能有亲历者的一种黑色幽默意味。
写到这儿,想起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个评价,说中国人没有时间观念,不守时,拖沓。如果让老外亲身经历了我这样的“马上”事件,真不知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说不定,他们会幽默地调侃:这哪里是“马上”,应该叫“驴下”吧!(王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