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就业先行。刘湾镇通过创新就业模式,让年轻人与低龄老人在家门口各展其能,稳定增收,不仅解决了劳动力闲置问题,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刘湾镇大陈庄村永盛服饰原料加工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裁边、缝纫、熨烫、包装等工作,现场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村民罗晶晶:“原先农忙完就只能在家闲着,现在村里有了服装加工厂,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挣钱,又不耽误接送孩子。”
村民徐小丽:“前两年在外地打工,离家远,照顾老人和孩子极为不便。在这里工作挺好的,工厂就在村里,能和工友们聊天交流,月薪能有 5000 多元,接送孩子也方便。”
在服饰加工车间,除了年轻人,还有一群特殊的劳动者。他们年纪较大、缺乏特殊技能,在这里他们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村民肖继英:“孩子们都已成家,孙子孙女也长大了,不需要我们操心,在家又闲不住,在家门口上班,就想挣点零花钱。”
据了解,大陈庄行政村总人口共有 980多人,其中低龄老人达 260 多人。当地根据这部分老人的生活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出劳动强度低、工作灵活的“家门口”就业增收模式。
车间负责人刘贞贞:“我们这儿的裁片、画线、包装、缝纫等岗位都需要工人。这个车间有二三百人,其中五十岁以上的低龄老人有 80 多人。由于缝纫工作需要看清针,所以要求工人年龄在 18 - 45 周岁。而像包装、剪线头这类活,对年龄没有限制,多大年龄都可以干。”
通过“新”带“老”的紧密合作模式,当地年轻人与低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获得稳定收入。截至目前,刘湾镇共举办用工招聘会 10 场,开展现场订单培训 10 场次,实现灵活就业 600 多人。
近年来,刘湾镇以党建为引领,重点针对农村低龄老人就地就业问题,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探索服饰、电子元件组装及农时季节工等多种就业途径,以“年轻人”带领“低龄老年人”,打出一套家门口稳就业、促增收的组合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黄白玉 杨世波)
▌文章为沈丘融媒体中心原创,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我们。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