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现在俺们村路宽了,红闸湿地公园游人多了,环境变美了,乡亲们心里越来越舒坦了……”
4月27日,雨过天晴的豫东沈丘县,碧绿万顷,溢彩流光。走进北城办事处高门村,一幅幅具有乡土元素的文化墙,让原本空荡的墙面变得灵动起来。从村“议事堂”门口镶嵌的“高门村歌”,到沙颍河畔正在日趋完善的红闸公园,已成为高门人的骄傲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昔日的高门村无人问津,如今成了打卡地。这是通过‘五星支部’创建和‘微改造’,给乡亲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72岁的老党员贾峰久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高门村位于沈丘、项城、淮阳“一县一市一区”,紧靠沙颍河,Y069公路临村而过。全村312户,1647人,1047亩耕地。据传,春秋时期,姜太公吕尚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高邑,其后代便以封邑“高”为姓,后于清朝康熙年间,高姓其中一个分支奉旨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史称“小高庄”,后家业兴盛,朝中有一品大员,家中建有高大门楼,远近闻名,十分醒目,故称为“高门”。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为高门村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去年以来,县委政府作出“村庄景区化建设”的决策部署,率先把高门村列入了景区化建设的大盘子,高门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北城办事处和高门村“两委”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智力“微改造”和“精提升”。
为助推人居环境展新颜、点亮“生态宜居星”,高门村党支部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引领,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亮身份、见行动,带动群众主动参与“家门口”整治,通过充分发动群众“强主体”,分类推进“建机制”,突出实效“提功能”,共同着力攻坚残垣断壁清零、村庄墙体美化、村庄街道绿化等薄弱环节。定制“村歌”,无人居住的旧房打造成了“议事堂”,“千亩红闸湿地公园”临河(沙颍河)临路(Y069公路)而建。
“现在每逢双休日,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都来这里游玩观光!”正在红闸湿地公园培植草皮和搭建帐篷的党员志愿者和村民正干得热火朝天。
老党员贾峰介绍说,红闸是沙颍河上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960年前后,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又没有什么机械设备。人民公社的一位女干部,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在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用勤劳的双手一锨一锨挖出来的,用成茧的肩膀一筐一筐抬上来的,其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后来为了纪念与传承共产党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取名红闸。
通过一年多的改造,如今漫步在高门村,“画”在村中,“村”在画中,高门村积极打造富有文化氛围的美丽乡村,利用房屋墙体,创作出多姿多彩、富有乡土气息的墙绘,一展乡村人文底蕴和幸福生活,为秀美乡村建设加“油”添“彩”。
“住了大半辈子的村子,没有想到现在变化这么大,出门看哪都舒心,住着越来越安逸了!”说到高门之变,76岁村民穆凤梅满脸都是喜色。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就是为了老百姓能有个舒适、舒服、舒心的生活环境。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推窗赏花、出门见绿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广大村民在优美的环境中住得更加舒心、安心和放心。”北城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赵风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