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 第三章 第二节 平等: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时间:2021-07-02     点击数:5699
字体大小:【 】  打印 打印 分享到: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大力倡导平等价值,促进平等目标的实现,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一)平等的内涵

  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也是人类向往的理想价值。人们向往和追求平等,首先要明确平等的内在意涵。平等是什么?平等是一种社会价值,是一种关于社会应当如何对待其成员的规范性价值。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中的全部成员在特征、个性、能力、需求等方面肯定是千差万别的,但他们在作为人、作为社会主体的意义上是平等的。社会应将每个人作为平等的社会成员来对待,确保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都受到同等程度的尊重和照顾。这就是现代社会平等理念的基本意涵。

  虽然平等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仍然存在广泛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有的是由历史和社会因素造成的,比如家庭背景、教育机会、阶级、阶层等,有的是由自然、个人甚至难以描述的因素造成的,比如天赋、才能、勤奋程度、运气等。倡导和促进平等,就是要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特别是由不合理、不正当的因素造成的不平等予以矫正和补偿,弥合人们在权利、机会、财富、生活前景等方面的差距。

  “平等”这一价值追求虽然自古有之,但平等的内涵却不是永恒不变的。恩格斯告诉我们,平等的涵义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平等观念。在最原始的、自然形成的公社中,平等只限于公社成员之间的平等,妇女、奴隶和外地人则不在平等之列。在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时期,产生了自由民私人之间的平等,但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到了基督教封建国家,一切人的平等只意味着承认一切人在原罪上的平等,除此便只有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秩序。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过程中,现代资产阶级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平等要求,“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7页。]这一现代意义上的平等观念经过了几千年才成为某种自然而然、不言而喻的东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平等,它不同于近代启蒙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平等。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最初是在推翻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其内涵在于消灭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使资产阶级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而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则是在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其内涵在于消灭一切剥削和阶级,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使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恩格斯曾向我们深刻揭示过这社会主义平等与资本主义平等的本质差异。资本主义平等只消除了政治和法律上的阶级特权,但容许经济上的阶级剥削。这种平等只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其下掩盖的则是有产者和无产者在财富、地位、生活前景等方面广泛而巨大的不平等。社会主义平等则要求消灭阶级本身,消灭由阶级所造成的一切剥削和不平等。阶级是造成不平等的深刻根源,所以恩格斯说,“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8页。]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消灭阶级,实现人民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对国家权力的共同支配。就此而言,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为平等提供了更坚实的制度基础。

  平等既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等不同层面,也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身分平等、资源平等等不同内容。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平等不仅要求在政治、法律的层面实现人的平等权利,而且要求在经济领域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实质的结果平等,使人民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社会主义将比资本主义更真实、更广泛地实现平等,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比资本主义的平等价值更为优越。

  在社会主义的平等目标之上,马克思还向我们描绘了更高层面的平等追求,即共产主义的平等目标。共产主义不仅消灭一切由阶级和剥削造成的不平等,而且还要能照顾到不同的人在天赋、能力和需求方面的不同,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和需求进行分配,使每个人都能拥有最适合自己全面发展的资源和机会。当然,共产主义平等理想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如同马克思所说,“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306页。]可见,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平等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平等与平均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平均与差异相对,强调在分配时每个人得到均等的份额;而平等则强调每个人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且在分配时用平等的尺度进行衡量。比如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就是平等的集中体现,它以劳动作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倡导平等,并不表示要排除一切差别。差别可以是正当的,当且仅当造成差别的因素是正当的。比如勤奋工作的人比消极怠工的人收入多,或者贡献突出的人比无所作为的人得到更多奖励,等等。这类差别是正当的,因为它并非由不正当的特权等因素造成,而是因人们不同等的付出和贡献而产生的正当差别。

  (二)平等的价值与意义

  倡导并促进平等的实现,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告诉我们,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目标在于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使社会摆脱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让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支配国家权力。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在诞生之始就将平等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再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表明,无论在哪个时期,平等都已经内在地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平等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实现人民民主,就必须消灭阶级,使广大人民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如果人民群众不能平等地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那就谈不上真正地当家作主;如果社会隐性地被分为三六九等,那么人民的主体地位便成为空谈。

  平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以身分平等和规则公平为基本前提。不平等和特权只会造成弱肉强食、恶性竞争的市场风气,最终破坏经济秩序,影响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只有确保市场主体享有平等的权利、机会和地位,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才能形成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促进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经之路。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然而,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成为阻碍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因素。缩小贫富差距,使广大群众能平等地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手段。

  只有实现平等,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只有一部分人享受了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那还算不上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实现平等,确保人人都从改革和发展中受益,才能切实增进人民福祉,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4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