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注意了,应该这样安装水管、阀门。水泵功率开多大,管子能扯多长,流量怎样控制,这些都是‘滴灌’要掌控的要点,要根据实情而定……”
5月16日上午10时,艳阳高照,田间气温接近了30摄氏度。大地金黄,麦香四溢。在周营镇紧靠麦田的玉米田里,由县农村农业局组织的观摩“玉米单产提升滴灌带铺设暨水肥一体化”现场演示正在进行,来自全县的100多名种粮大户凝神聚听。
“以前,咱们种植的玉米每亩收1500斤有难度,如果用上滴灌带,在小、大喇叭口和灌浆期进行三次追肥,单产可达到1500斤,好的地块可突破2000斤”县农村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赵彬拿着喇叭,认真地讲解着滴灌技术。
“授课之所以选在‘三夏’前半个月举行,就是提前给种粮大户提个醒,让你们在夏种时能够用上这项新技术,并通过你们的辐射带动,让全县粮食种植都用上这项新‘武器’。”赵彬边讲解边安装演示,不一会儿,滴灌带接好,打开水泵,汩汩清水流从管子里渗出,均匀地渗入干旱的土地,现场掌声雷动。
“大水漫灌会降低地温,让农作物吃不消;而滴灌就很温和,还省水省电。俺对滴灌新技术带来的增产前景十分看好。”种粮大户赵鹏飞准备在1500多亩地里全部铺设滴灌带。他郑重地说,以前种玉米只上一次70多公斤的底肥,如果用滴灌带,底肥上20公斤就够了,后期追肥三次,总用肥量与以前基本相同,效力却更均匀持久。肥力足了就能合理密植,亩株数达到5500甚至更多,千粒重也会提升,产量就上来了,实现“吨半田”不是梦。
“讲得好!我县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如何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就要‘藏粮于技’,大力推行‘吨半田’,即一亩地小麦一季收1500斤,玉米一季收1500斤,一年下来打粮一吨半。”赵彬精神抖擞,滔滔不绝。每个种粮大户全神贯注,情趣激昂,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欢呼声…… (王向灵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