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沈丘 > 千字文在沈丘 > 正文

《千字文》与《千家文》

来源:本站     时间:2014-02-03     点击数:19920

    今年央视春晚上,成龙大哥以剑作笔,以书为韵,一场《剑心书韵》荡气回肠,瞬间亮瞎了小伙伴们的眼。贯穿节目始终的,正是每个沈丘人耳熟能详的《千字文》。
    我们大家都知道,《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沈丘土著,他的家乡,就在今天的槐店镇赵古台村。13岁的时候,他来到了当时的国都建康(今南京)游学,其后风云际会,先后任职于齐、梁二朝,且深得梁武帝萧衍爱重。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蒙学奇书《千字文》。
    《千字文》之成书有很多种说法,其中讲述最为详尽、情节最为生动、同时也是最让后人采信的记载,来自唐人笔记小说《尚书故实》。这本书中说:其始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帝招兴嗣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一日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
    这就是“一夜成文,鬓发皆白”的传奇故事。《尚书故实》不仅不算正史,甚至连野史都算不上,只是一部笔记体小说而已,其中讲述多有神异虚诞之处,但后来的《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记载此事,多采用这个说法,看来“一夜成文,鬓发皆白”非常
符合大众的想象。其中史实,姑且不论,但这篇文章用时不长,似乎可以通过这些记载来证实。

    咱们毕竟不是历史学家,个中细节不必推敲过甚。只知道周兴嗣老先生是咱们沈丘人的骄傲,《千字文》更是沈丘的文化符号。
    啊啊啊啊啊啊,话题又扯远了。我想说什么?果断上图!

    对,就是这个。不要怀疑,这个跟成龙大哥,跟兴嗣大哥,跟本大哥都木有关系,唯独跟《千字文》有关系。

    嗯嗯,我们现在都喜欢霍尊这样的,贴吧上面传疯了:甩了周董十八条街....可他唱的,还是沈丘人的文章。千家文,对,他不是口误,也不是词作者笔误。这里面有故事。
    我要再引用《尚书故实》,好像就不科学了。但是没办法,没有其他史料记载。
    这大概是个引子:“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以此引出《书断》这么严谨的史书记载:“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提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这就是“铁门槛”和“退笔成冢”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极其著名的文化典故的由来。
    “千家文”之误,亦由此生。
    智永禅师有个徒弟非常有名,他叫虞世南。这个人很了不起,文学书法成就都为当时称道。更加难得的是,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非常赏识他。这个误会,也就起源于君主的信重。
    大业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虞世南在隋炀帝杨广留宴后,豪兴勃发,乃即席书写乃师智永和尚得意之作《千字文》,炀帝与之共。已而书成,炀帝乃误书落款为“千家文”。世南素有捷才,即拜舞于地,曰:“圣天子无所不知。臣知梁武以‘字’不美,乃更为“家”久矣!因师之八百卷具存,未敢稍侧目也,今请正之,以慰天下。”
    隋炀帝是个很有争议的帝王,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认可的,就是他的文化素养很高。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偶有笔误,立即有人这么给他下台阶,当然“龙颜大悦”,于是,近千年的误会产生了。
    我们都知道《千字文》乃是流传一千多年的蒙学教典,其现实意义甚至比现在的语文课本还要深远得多。但是由于这个误会形成的现实,《千家文》的名字,流传的时间甚至比它的本名还要久。从隋炀帝大业三年,直到蒙元末年,才由元末的军阀张士诚麾下一位不知名的文人刘铁提出恢复,其后苏州蒙童皆学《千字文》。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沿袭苏州旧习,《千字文》方始正名。
    有什么关系呢?无论是《千字文》还是《千家文》,它都是沈丘人写的,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名之则改,其象一也!君不见,周兴嗣雕像至今仍在高速出口俯视过往,默默关注着他的乡党今天的生活?又不见,中华槐园的千字文广场时时有人驻足,临风怀想前贤,壮怀激烈?(齐刚)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4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