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紧抓脱贫攻坚总体目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着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以文化城、以文润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为县域发展增添了人文厚度、价值深度和形象风度,推进了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化助力 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化扶贫要求,引领脱贫发展之舵,补足群众脱贫精神之钙,把深化乡村文化建设、提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能力作为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22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58个农家书屋、352处村级文化广场、110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59个贫困村实现文化广场全覆盖;统筹加强城市文化阵地建设,加大文化阵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投资1.1亿元建成沈丘文化艺术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实现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
将文化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按照文化理念引领、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延伸的原则,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为所有贫困村安装大喇叭及文体器材等,文化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文化活动场所,使文化脱贫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文化“三贴近”,本着文化扶贫的原则,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通过送文化、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等活动,提升文化惠民水平,2019年全县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脱贫攻坚巡演等文化惠民活动600多场次,受益群众达30余万人;大力开展道德讲堂、移风易俗、“五好家庭”和“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转变群众思想,全力助推群众脱贫。
千字文广场举办“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 肖飞 摄
注重传承 创新叫响文化品牌
一是激活文化品牌。我县邀请台湾110多位文化艺术家,成功联合举办“中国·沈丘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海峡两岸书法家共书《千字文》被评为2019年度全省涉台十大新闻活动;举办“岭南文化交流展”,促成南粤先贤馆、河南省当代艺术馆、沈丘县文化艺术馆、高剑父纪念馆、欧广勇艺术馆5家文博机构共建;举办“薪火——王吉祥王颖生中国画作品展”“何家英师生书画展”等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了我县的对外知名度。
二是扩大文化影响。我县积极鼓励本地文艺家走出去,扩大对外交流“朋友圈”。沈丘籍诗人、书画家刘迅甫连续39年为全国各地农民义务写春联。沈丘籍著名作家刘庆邦每年都向家乡学生分享创作心得,播撒文化种子。文化从业者普高启投资200万元回乡创办鸿儒书社,以书店为平台,进行国学、书法、写作培训,丰富了我县文化服务市场。
三是强化人才培育。沈丘籍文化艺术家大力反哺家乡文化事业发展,书法家马奔回我县创办了中国乡村文化俱乐部,培养出30名优秀教师、100多名优秀学员和优秀农民文化艺术工作者,在我县农村掀起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四是弘扬乡贤文化。我县创办沈丘好人网,荐评沈丘好人,选树新乡贤典型;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实施“一长廊两展馆一基地宣教示范阵地”建设,先后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阵地6个;创建中华槐园国家3A级旅游区,着力打造以千字文文化、槐文化、槐资源保护为建设内容的文化园区;将千字文文化与蒙学文化、槐文化与根文化相融合,成功举办“世界华人同书千字文”“世界华人寻根问祖”“蒙学经典诵读”等活动,开创了10国华人齐聚沈丘的先河。
沈丘文艺轻骑小分队在街心公园汇演 肖飞
以文化城 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是发展特色。我县坚持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基础,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群、产业链的集聚效应,推动玉文化产业园、中华槐园、中原红木文化产业园融合发展,形成生态旅游、工艺美术、玉石古玩“三位一体”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是项目推动。我县积极挖掘开发民间工艺项目,打造优势手工艺项目链,顾家馍、步清斋毛笔、青三彩等一批具有沈丘地域文化符号的非遗项目初步实现产业化。
三是转型升级。我县22个乡镇农村电商服务店依托豫东电商批发物流园将沈丘特色文化产品推送出去,将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分享经济融为一体,形成“文化+互联网”新型融合模式,推动全县文化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四是加强企业文化。我县围绕“工业兴县、开放强县”目标,提升企业文化内涵,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32亿元,居全市第二位;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5.4亿元,总量连续6年居周口市第一位。近年来,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县、双拥模范县和全省红旗渠精神竞赛活动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平安建设先进单位,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