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通过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利用厚重的文化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县域经济发展提质加速。
守正创新,推动文化阵地强起来。一是加大投入,完善阵地。加大文化阵地建设资金投入,建成县文化艺术中心、文广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建成22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58个农家书屋、352处村级文化广场,110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二是发挥优势,保护资源。组织20余位非遗项目传承人,深入挖掘发扬非遗文化,确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狮子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扑蝶舞、两仪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切实保护了优秀地域文化。三是繁荣文艺,讲好故事。依托完善的文化阵地,鼓励文艺创新,演出正能量文艺精品。2019年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脱贫攻坚巡演等文化惠民活动6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30余万人。电影下乡共放映3500多场次,行政村覆盖率达100%,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对接互动,区域文化交流活起来。一是请进来。邀请台湾110多位文化艺术家,成功联合举办“中国·沈丘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海峡两岸书法家共书《千字文》被评为2019年度全省涉台十大新闻活动。举办“岭南文化交流展”,促成南粤先贤馆、河南省当代艺术馆、沈丘美术馆、高剑父纪念馆、欧广勇艺术馆五家文博机构共建。举办“薪火-王吉祥王颖生中国画作品展”“何家英师生书画展”“时全兴中国画故乡回报展”等文化交流活动,极大推广了沈丘文化艺术,提升了沈丘对外知名度。二是走出去。积极鼓励本地文艺术家走出去,扩大对外交流“朋友圈”。沈丘籍诗人、书画家刘迅甫连续39年为全国各地农民义务写春联,沈丘籍著名作家刘庆邦,每年都向学生分享创作心得,播撒文化种子。三是建家乡。沈丘籍文化艺术家们大力反哺家乡文化事业发展。书法家马奔回沈创办了中国乡村文化俱乐部,已经培养出30名优秀教师、100多名优秀学员和优秀农民文化艺术工作者,在沈丘农村掀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以文化城,县域经济发展快起来。一是发展特色。坚持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基础,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群、产业链的集聚效应。推动玉文化产业园、中华槐园、中原红木文化产业园融合发展,形成生态旅游、工艺美术、玉石古玩“三位一体”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项目推动。积极挖掘开发民间工艺项目,打造优势手工艺项目链条,齐门漆雕、顾家馍、步清斋毛笔、青三彩等一批具有沈丘地域文化符号特色的非遗项目,已经初步实现产业化,二是转型升级。依托豫东电商批发物流园,22个乡镇农村电商服务店、将沈丘特色文化产品推送出去,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分享经济融为一体,形成“文化+互联网”新型融合模式,大力推动了我县文化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王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