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再到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为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不断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河南贡献。
一、把握中原文化传播新契机
高质量发展为中原文化传播提供巨大空间。高质量发展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推进。河南是文化大省,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河南现有资源禀赋,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优势,向更多的人展示中原文化的魅力。通过深入挖掘中原文化内涵,培育人们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崭新的面貌、昂扬的精神、奋进的姿态推动河南各领域全面创新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文化强省为中原文化传播提供坚实保障。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既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品牌塑造等方面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也使中原文化传播在理念、渠道等方面实现转变与拓展。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项目的开发、文化企业的培育和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并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等方式将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近几年,在传承的基础上,河南也在不断探索文化传承创新之路,尤其是河南文化节目“出圈”成为常态,这份热度背后体现的是对经典国学的传承与文化自信。
科技进步为中原文化传播提供技术支撑。当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正在不断重构传播格局与舆论生态。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文化类节目创新传播开辟了新场域。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必须不断拓展中原文化传播内容与渠道。不少文化类节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数字化演绎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观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唐宫夜宴》运用5G+AR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相结合,成功将大唐盛世的景象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为中原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范例。
二、探索中原文化传播新路径
重塑区域形象,打造中原文化符号形象独特印记。中原文化符号展现的文化形象具有辨识度高、地域性强和传播面广等特点,既是中原大地文化发展的精神力量,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标识。河南拥有众多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如龙门石窟、嵩山等景观文化符号,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精神文化符号,以少林功夫、太极拳为代表的武术文化符号和以豫剧为代表的音乐文化符号,都是代表中原文化的鲜明符号。要深度挖掘中原文化符号的意义和时代价值,开拓文化新业态的创意思路,为内容创作提供优质养分,加强建设河南区域文化品牌,协同带动其品牌跨区域传播。依托河南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旅资源,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演出等活动,用时代语言活化文化基因,打造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的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河南区域形象和影响力。借助河南当前已有文旅文创项目,加大中原文化符号的融入力度,运用文化符号规律呈现中原文化,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部门、文化机构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持续增强中原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效能。
数字技术赋能,拓宽中原文化传播渠道。在实施中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数字技术赋能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原文化,还能够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表达形式,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创新数字技术运用,通过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进行场景的虚拟化构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营造文化场景,展现文化内容,使得中原文化能够与更多现代元素进行融合,让其进行“当代性表达”,创造更为生动的文化体验。立足中原文化沃土,把握受众喜好,制作有趣、有价值的中原文化内容,通过短视频、直播等线上传播引爆社交势能,通过限时快闪、沉浸式互动等线下体验增强受众参与感,使中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有效传播。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收集和分析受众的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文化需求、消费习惯等信息,以便为其精准推送个性化定制的内容,实现中原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提高叙事能力,构建中原文化传播矩阵。提升叙事能力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环节。数智时代彻底改变了信息的生成、传播及消费方式,要让数智媒介融入中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全过程,突破传统文化传播中的线性叙事与固定展示模式的限制,使微博、微信、哔哩哔哩、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形成联动,打造集虚拟社交平台、音视频平台和官方网站等于一体的网络传播矩阵,形成声浪传播,以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方式呈现信息和故事,加深受众对中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激活他们旺盛的文化需求。比如,《国家宝藏》通过“国宝”的“前世今生”激活沉淀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讲述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故事,让历史的光芒照进现实;《典籍里的中国》从与古代先贤的跨时空对话中汲取历史智慧,镜鉴当下与未来。坚持以受众思维为主,“年轻态”创意表达,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把受众视角、受众体验融入叙事内容和传播过程,不断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满足受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加强互动性和参与感,是中原文化传播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的顺势而为,是确保传播力、影响力与吸引力、感染力同向而行的因时而动,是推进中原文化传播迈出新步伐的乘势而上。比如,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与受众实时互动,受众也能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直接参与信息的传播。
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两个结合’视野下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研究”(2024XWH227)、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文化强省战略视域下河南文化传播路径优化与实践创新研究”(25240041052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