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长者助手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沈丘要闻 > 正文

《盘点2014》之土地流转:舒展农业发展新画卷

来源:本站     时间:2014-12-23     点击数:2679
字体大小:【 】  打印 打印 分享到:

    迟  驰

    农业大县粮食大丰收。
    2014年,作为拥有114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我县夏粮、秋粮实现双双丰收。2014年,全县101.4万亩小麦,总产50.8万吨,平均单产501.1公斤,连续8年超千斤,连续12年增产丰收。
    土地“转”出新希望。
    2014年,我县累计流转土地3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6%,涉及7.5万户农户。土地流转,带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涉及粮食生产、蔬菜种植、植保服务、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花卉苗木、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我县有个全省“试点村”。
    2014年,北杨集乡林寨村被确定为全省土地股份合作试点村。林寨行政村按照“积极引导、大胆探索、风险共担、盈利共享、不断完善”的方针,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进行土地承包使用权的流转。

省政府党组成员、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赵顷霖,省农业厅厅长朱孟州深入林寨行政村专题调研。

市委书记徐光、副市长牛越丽、县委书记皇甫立新、县长刘国庆陪同调研。

    土地入股好,可挣三份钱。
    2014年10月21日,省政府党组成员、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赵顷霖,省农业厅厅长朱孟州带领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试点调研组,深入到我县北杨集乡林寨行政村,就土地股份合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市委书记徐光、副市长牛越丽、县委书记皇甫立新、县长刘国庆陪同调研。
    “在当天上午召开的座谈会上,我就林寨村创新流转模式、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情况进行了汇报。”党支部书记林峰说。
    截至目前,林寨村449户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全部加入合作社,入股土地1526亩。经过几年的发展,林寨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合作社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当了解到,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后,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土地科学化管理水平,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目前村民对合作社的发展信心满满,赵顷霖、朱孟州和调研组成员十分满意。”林峰介绍说。
    调研组对北杨集乡林寨行政村发挥农业规模生产经营优势,试行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进行土地流转、进行合作经营的新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调研组认为,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整合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延长了农业的收益链条,农民、合作社与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校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保证了入股农户的利益,并通过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们还要进一步总结完善,探索出更加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群众欢迎认可的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林峰说。
    在当天的座谈中,调研组围绕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土地收益分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产资料购进、土地耕种管理、收割销售等情况,与村民代表热烈交谈,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地还是转出去好,儿子儿媳在上海打工,俺在家照顾2个孙子,庄稼活儿干不动了,7亩地一年拿6000多块,也不少。”在北杨集乡林寨村,69岁的林廷刚告诉记者。
    和林寨村的大多数农民一样,林廷刚家以前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为主,要收晒、旋地、打药、浇水,儿子心疼年龄已高的父母,一年从上海回来几趟收庄稼,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来回路费也不少。
    “土地流转,咱有钱赚;当上股东,年底分红。”在村里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
    “我村集中流转的土地,由合作社招聘村民管理。这样,村里群众既能收得土地流转费和红利分红钱,又能在合作社打工挣‘工资’。签个协议,村民就挣了三份钱。”林峰说。
    “黑土地”里长出“金招牌”
    “还是老规矩,订单我提前下,可不能断货啊。”12月1日,冯营乡三纯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正是“黑土地”牌“三粉”(粉条、粉皮、淀粉)批量上市的时间,负责人杨华陆续接到客户的“订单”。
    “这是打电话的第15个客户,接下来还有不少。”杨华拿笔记下来客户的订货信息。冯营乡每年生产的粉条、粉皮不愁卖,多亏了该乡农民的商标意识。
    “产品没有商标,进不了大超市,在地摊儿卖的价钱低。”杨华说。现在,该乡农民都认识到了商标和品牌的价值及影响力,政府部门因势利导,注册了“黑土地”商标,研发出“黑土地三粉”、“黑土地五谷”等自主品牌,推向全国各大城市销售。
    据有关专家测试,该乡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高、酸碱适中,富含钾、钙、镁、锌、钼、硼、铁等多种元素,适宜小麦、玉米及茎块类作物的生长,特别适宜红薯的种植。
    “黑土地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黑土地面积有39690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63.4%。”冯营乡负责人说。冯营乡种植红薯有着悠久的历史,红薯深加工更是久负盛名,这里的红薯吃起来香甜、口感好。加工的粉条、粉皮,晶莹透亮、口味纯正、滑溜筋道又耐嚼,是餐桌上的佳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李寨村有个采摘长廊,紧紧相邻的是总投资100万元的200亩果蔬大棚,主要种植大棚西瓜、辣椒、红薯、紫薯等蔬菜瓜果。拱形的采摘长廊全长200米,总投资30万元,葡萄、西瓜、南瓜、凌霄花、苦瓜、丝瓜、佛手瓜等20多个品种,一年四季均有瓜果花卉,为李寨行政村增添一抹生机。
    “村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红薯等有机农作物,建有黑土地有机种植基地,农产品畅销周口黄淮农产品大市场。”李寨村主任王向阳说。
    在市场的拉动,效益的带动下,冯营乡黑土地红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达到4600亩,有200多户从事“三粉”加工。“脚踏黑土地,手捧金招牌,腰包鼓起来”,当地农民受益于黑土地里长出的“金招牌”。
    生态采摘园:富了农家,乐了游客
    “这是生态农业种植的‘百花园’,生态旅游农业的‘样板田’”。纸店镇卢庄行政村,生态种植采摘园的“园主”张德超见人就推介他的“采摘园”。
    自助“采摘游”,醉游客、乐农家。一家老小自己到田间是一种回归大自然,自己动手采摘蔬菜、水果,享受田园之乐,瓜果价钱也不错,这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休闲方式,日益受更多人的欢迎。
    当日,在张德超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与厚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一墙之隔的生态种植采摘园,不由自主赞美起来。
    整个采摘区占地近100亩,分为杏园、山楂园、枣园、樱花园、石楠园、桃园、樱桃园、栗子园、梨园;采用的是立体式种植方式,高的是树,低的是绿豆,地下是花生、红薯,不浪费一丁点土地和空间。
    卢庄村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现代旅游生态农业,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公司以每亩每年1000元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搞生态农业,还招聘农民田间务工,每月工资是2000元左右,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除了已建成的村民居住区、生态种植采摘区,我们还规划建设五谷杂粮种植区、生态特色养殖区、农业科技加工区,以及精品游乐垂钓中心。”在卢庄村整体规划图前,张德超对以后的发展如数家珍。
    “这个梨子也叫珍珠果,是国家农业部推荐的新品种,有止咳、利尿的作用,是治病、养生的佳果。”在梨园,张德超指着挂在梨树上沉甸甸的梨子,讲起来头头是道。
    采摘园基础设施齐全,有5眼机井,灌溉全自动,建有职工食堂、休息室、洗浴室。说话间,张德超随手拧开取水口的阀门,洁净、清凉的水“哗哗哗”流进农田。他介绍,在采摘园下建有3个化粪池,所有的农作物全部施有机肥,体现了生态种植的特色。可不,整个采摘园里的作物,发青发黑、光泽鲜艳。
    “我们准备三年上规模、五年上水平、十年成标杆”,张德超信心满怀地说。
    卢庄村的“美丽”、“生态”探索一直在路上。张德超介绍,一个是从村头到纸洪路1300米的商贸一条街正式立项。另外,利用修建铁路是挖的100多亩废旧坑塘,先进行绿化,再利用废物发展沼气,村民可以免费照明、取暖,然后种植药材作物,建几个凉亭子、曲径小道,打造休闲垂钓中心。
    “采摘园里风光好,实现小康不是梦。”这是张德超自个儿拟定的广告词儿。每天接待各方参观者和游客,张德超和工人们忙碌着,也快乐着。
    在卢庄村,放眼望去,满眼是绿,柳树摇曳,百花争秀,村道干净整洁,白墙红瓦居民楼房矗立其间。我们闻着生态采摘园瓜果的香味,感到这里村民幸福的生活触手可及。
    惠农利民政策齐发力
    2014年,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意见》(沈政[2014]21号),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
    县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服务窗口,各乡镇(办事处)也分别设立了服务窗口,每个行政村都配备了土地流转联络员。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全县已形成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
    “多亏了县‘仲裁庭’的调解,让俺跟农户签订了规范的流转合同,不会为土地流传费多少伤脑筋了。”12月28日,新安集镇下溜行政村宏新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其昌告诉记者。
    杨其昌说的“仲裁庭”,是沈丘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下设的仲裁机构。杨其昌在流转70亩土地搞养殖时,没有与农户签订规范的合同,流转费表达不清晰,致使农户与他产生了流转费纠纷,在县“仲裁庭”的调解下妥善解决。
    “能调解的不仲裁,立足化解矛盾,不收取任何费用。”负责人胡剑训说,”仲裁庭”聘请了20名业务骨干、2名律师作为专兼职仲裁员,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对偏远乡镇的复杂案件,县仲裁委员会深入基层,开设“流动仲裁厅”进行仲裁。
    5年来,“仲裁庭”共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526起,仲裁土地纠纷案件28起,当事人95%以上服从了调解、仲裁,为全县30多万亩流转的土地提供了可靠保障。
    县农业局局长童玉体说,2014年,全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为根本目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我们在周营乡总共流转了两万多亩田地种植酿酒高粱,用我们自备的大型收割机收割,10来天就能收完。收好的高粱送到晾晒基地去晾晒、烘干,然后用火车直接供给茅台、泸州、台湾金门等几家酒厂。”河南省久酒中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健自豪地介绍说。
    位于周营乡的河南省久酒中梁开发有限公司在沈丘流转土地两万余亩、在周围市县流转土地近十万亩,种植酿酒高粱,已成为河南省唯一、全国最大的生态酿酒粮食加工基地,周围地区种植的高粱也有很多是通过这里向外流通的,每天从这里向外运出的高粱有120多吨,等高粱全面收割后,每天送出的高粱会更多。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典型事例,不仅仅出现在周营乡,全县城乡遍地开花。
    周口市雪荣面粉有限公司在石槽集乡流转5000亩土地,在北城流转3000亩土地,建立了8000亩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以基地为基础,通过订单形式,利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15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和1.6万农户签定了订单合同,在北城、白集、卞路口、石槽集等乡镇,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近3万亩。
    我县山药种植面积3万余亩,涉及北城、白集、卞路口等14个乡镇(办)的3000多个种植户,为了有效改变山药营销散、乱、小的状况,36家山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参与合作运营,300多个经济人抱团闯市场,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点评)


    县农业局高级农经师  宓林
    2014年,我县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实现了流转规模适度、经营主体多元、农产品销售市场化、纠纷调解机制有创新、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与此同时,应该看到,我县的土地流转存在着农民思想上有顾忌、土地流转合同不够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不够健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农民顾忌的主要是承包期限、土地边界、租金落实等问题。一部分面积较小、期限较短的土地流转时没有签订合同,“口头协议”现象比较普遍。有的虽然有土地流转合同,但不规范、不完善,也没有通过土地流转管理部门备案,存在合同纠纷隐患。 
    另外,企业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融资难、补贴力度小、外向型企业风险大、自然灾害等。流转的土地无明确权属,企业无法用于抵押贷款。企业盼望享受涉农优惠政策,降低经营风险,获得更大发展。
    12月4日,农业部召开视频会议,就贯彻落实《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动员部署。会议指出,贯彻落实好《意见》,核心是要路子清,实现“三权分置”,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步子稳,做到“三个适应”,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把工作中要重点把握的八个方面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三权分置,确权登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家庭基础,农民自愿,农地农用,鼓励种粮。
    为此,要加强管理,完善土地流转经营和服务。要着重加快乡镇(办)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点的建设力度,完善土地流转的信息服务网络管理,以村为单位定期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建立土地流转台账,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网络信息库。
    还要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在成立县土地流转仲裁庭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立乡镇农村土地纠纷调解组织,设立村级土地纠纷调解员;要强化备案审查机制,对承包经营业主的资信情况、履约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项目的效益风险强化监管,对经营项目实施备案审查制;要建立土地流转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产业不对路、经营不善的,要依法终止流转,降低损失。
    要采取措施鼓励农业公司或大户流转土地,流转的土地确权后可以用于抵押贷款;要整合农业配套资金,对公司或大户在土地平整方面给予政策或资金扶持。

纸店镇卢庄村生态采摘园里,游客在欣赏成熟的果实。

今年秋收时节,土地流转大户在机械化收割玉米。

县土地流转“仲裁庭”在开庭审理土地流转纠纷案件。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公安备案号:豫公网安备41162402000128号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5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