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长者助手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沈丘 > 沈丘要闻 > 正文

《盘点2014》之百花齐放竞芳菲——2014文化领域多点开花

来源:本站     时间:2014-12-25     点击数:2370

 

    刘晓敏 徐然

    大戏唱到田间地头,农家书屋建在村里,原创文艺作品亮点频现,书画摄影作品展一场接一场,文化产业正“画卷”徐徐展开……盘点2014年沈丘县文化盛举,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道道精彩纷呈、有声有色的文化大餐。
    2014年,我县宣传文化战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原则,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文化设施日臻完善,文化服务活动接地气儿,文化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迎来了百花竞艺苑青紫斗芳菲的新局面,同时也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服务群众打造文化惠民“加强版”
    四月里,春意正浓。老城镇西关村广场的舞台上热闹非凡,地道的豫剧让台下的大爷大妈听得津津有味,幽默的小品换来了台下阵阵的欢笑。这是“文艺轻骑下基层”老城站,县豫剧团和曲艺协会演员们正用他们的拿手绝活给观众们送去欢乐。“能在家门口看到这样精彩的文化演出大伙都乐坏了,这还得感谢这些送文化下乡的演员们啊。”村民冯志民说。
    2014年,我县积极组织“文艺轻骑下基层”活动,邀请了县豫剧团和曲艺协会的演员,共计60人,分三个小分队,到农家院落、敬老院、田间地头,开展戏剧、歌曲、魔术、杂技、曲艺、器乐、小品等各类小型文艺剧目演出活动。据了解,共组织活动86场,受益群众达6000余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加大,我县立足实际,全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阵地网络,不断推进和积极完善群众文化阵地建设。经过努力,文化惠民工程得到强力推进,实现了跨越发展,向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答卷。
    据统计,2014年,我县全年农村电影共放映6600场次,放映各类影片100余部,乡镇和行政村覆盖率达100%。2014年上级下达我县“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14场演出已经全部完成,“戏曲下乡”演出活动已完成200余场次,目前已圆满完成任务。
    此外我县还以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为目标,把改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作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城乡文化发展全覆盖。目前全县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达标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建立农家书屋558个,今年又给各个农家书屋增添了新的图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网络和公共文化服务格局,遍布城乡的文化场所,已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成为老百姓享受文化权益的幸福空间。
    力推品牌塑造群众文化“畅意版”
    七月,热浪袭人。我县三公开广场人头攒动,《“百姓大舞台”环卫之声》大型广场文艺晚会拉开了帷幕。演出的节目中既有中老年人喜爱的豫剧名段,也有深受时尚青年欢迎的武术表演,演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不断迎来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百姓大舞台”已经被成功打造成一个富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而像这样的品牌,远远不止一个。
    多年来,我县一直注重打造具有沈丘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文化活动品牌效应提升的最好途径就是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打响品牌、塑造活动。
    2014年,我县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文化艺术系列活动,切切实实地塑造好、宣传好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相继举办了“美丽沈丘·魅力槐园”之“三月三槐园书会”、“美丽沈丘·魅力槐园”之“海峡两岸书法名家走进千字文故里·沈丘书法展”等活动,吸引了本地及周边县市艺人、名家的积极参与,不但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对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成功举办三期《国粹大讲坛》,逐步打造成影响深远的区域性、品牌性的文化活动。
    2014年,我县成功举办第二届沈丘青年歌手大奖赛、首届“沈丘好舞蹈”大赛、举办庆“七一”红歌大联唱、“记忆中的声音”曲艺大赛等等一系列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此外还组织开展“教你一招”群众文化活动,培训基层文艺骨干96人,受益群众2万余人。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可谓是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处处有高潮、场场有亮点、届届有特色。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繁荣了群众文化,又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2014年,我县根据对曲艺现状的分析,并通过考察论证,启动了争创“中国曲艺之乡”活动。曲艺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已被成功打造为我县的群众文化品牌之一,而争创“中国曲艺之乡”,更能让这个文化品牌具有更高的价值。各相关部门已经积极展开了老艺人的逐个走访、历史资料的整理、历史曲目的挖掘、新编曲目的创作、演出场地的建设,会员申报、服装道具的购置等一系列工作,一旦申报成功,也将为我县增添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现如今,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沈丘的一个文化标志,成为城乡群众的一个个文化盛宴,充分体现了沈丘县蓬勃发展而又特色鲜明的文化发展新面貌。
    呈现精品锤炼文艺作品“经典版”
    十月,丰收的季节。老干部局捷报传来,县统计局退休干部梁锐肇(笔名梁颖)、老干部局退休干部郭成云创作的戏曲剧本《社区新风》在《中国梦·敬老情》原创文艺作品全国征稿活动中斩获铜奖。
    多年来,我县文艺爱好者们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默默地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坚守在文艺创作的第一线。他们发出了以继承和创新为己任的独特声音,创作出了不少反映沈丘人文风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
    诗词学会的《颍河风》杂志出版编辑了成立十周年专辑;二月,“老街龙舞”和“窦氏武狮子”等两个表演团体在参加“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的中原六省58个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荣获两个优秀奖;五月,《张钊画集》出版发行,收录了县美协副主席张钊创作的60副国画精品;老诗人王庆运出版了新诗集《奋飞的候鸟》;女诗人张东的诗集《花的心语》也与读者见面了;十月,在由周口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周口市第五届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县曲协副主席王振山的沙河大鼓《网吧风波》获一等奖。十一月,在首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我县青三彩第六代传人胡金贵创作的大型青三彩作品《中华腾飞》在众多的参展展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创意奖”……这样的成绩多不胜数,这些成绩的取得验证着2014年是辛勤耕耘的一年,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文艺创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文艺创作应该对先进文化建设起服务与促进作用。近年来,沈丘县借助文艺创作优势,沈丘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群众的认可下不断发展壮大。这些成就的取得,进一步提升了沈丘的软实力,通过文化的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通过文化的发展展现沈丘的大跨越,值得我们每一个沈丘人骄傲和自豪。
    再添活力描绘文化产业“升级版”
    十二月,寒冬已至。玉文化产业园的古玩市场中依旧人气旺盛,各种字画、玉器、瓷器、青铜器、铜钱等古玩商品摆满市场,吸引许多古玩爱好者前来赏玩、收藏。有的在跟摊主讨价还价,有的拿起自己看中的物件细心把玩,场面非常热闹。“我是一个古玩经营者,每逢周六、周日都会来沈丘的古玩市场,感觉沈丘的文化市场非常繁荣。”来自淮阳的古玩商王伟说。
    去年下半年,我县依托在玉雕产业生产、经营的传统优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玉文化产业园”(中原玉博城)开发项目的规划。一年后的今天,玉文化产业园已经基本完备。目前,沈丘籍在全国从事玉器文化产业的人员约有10万人,随着家乡建设玉文化产业园,纷纷表示有信心约聚家乡,弘扬发展传统文化,将玉文化雕塑成豫东名片。
    近年来,我县更是依托文化历史名人、古迹名胜、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载体,大力开发县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了一批文化产业亮点工程。文化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使得沈丘县文化产业正式进入加快发展期。不断迸发活力的文化产业,也让沈丘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槐园”生态园与玉文化产业园在沈丘新区中相映生辉;两仪拳正在传承中发展;沈丘“国宝”——青三彩畅销全国;沈丘贡土布屡获大奖……这些都已经成为蕴涵着沈丘特色文化的符号。
    回眸2014,沈丘上演的这场文化“盛宴”如此精彩:无论是文化建筑的拔地而起、精彩亮相,还是艺术演出的华美瑰丽、余音绕梁;无论是文艺作品的备受推崇、屡获大奖,还是群艺活动的遍地开花、风起云涌,都分明地传递出一个声音——文化为老百姓的幸福加分。
    经济是发展之根,文化是发展之核。沈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劲东风,正荡漾在沈丘大地上。这股东风必将为沈丘腾飞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主办:中共沈丘县委  沈丘县人民政府  承办:沈丘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411624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10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035
豫ICP备13003979号-1 公安备案号:豫公网安备41162402000128号  版权所有:沈丘县政府网2011-2025  
网站运维电话 0394-5222096  邮箱: sqrmtzx@163.com
党政机关
网站标识
X
X
X
X
X
X
X